[实用新型]一种带增升装置的垂直起降无人机有效
申请号: | 201520100026.3 | 申请日: | 2015-02-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4433033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7-01 |
发明(设计)人: | 郑云隆;腾健;欧阳贤;潘成剑;周驯黄;尤延铖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大学 |
主分类号: | B64C3/56 | 分类号: | B64C3/56;B64C13/24 |
代理公司: | 厦门南强之路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5200 | 代理人: | 马应森 |
地址: | 361005 ***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带增升 装置 垂直 起降 无人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垂直起降无人机,尤其是涉及一种带增升装置的垂直起降无人机。
背景技术
无人驾驶飞机是一种由遥控设备或机上程序控制设备控制飞行的不载人飞机。由于其用途广泛、结构简单、效费比好、无人员伤亡风险、机动性能好,在现代战争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民用领域更有广阔的前景。
目前无人机的起飞方式主要有零长发射、滑轨式发射、车载滑跑、起落架滑跑、母机空中投放、容器式发射装置发射、手抛和垂直起飞等。其中以垂直起飞方式起飞的无人机所需起飞场地面积最小、不受地形条件的限制,同时还可在空中实现悬停、倒飞、原地转弯等动作。
飞行过程中拉力和升力若全部由动力装置提供,则会造成无人机飞行速度低、航程小;若在巡航过程中升力由机翼提供,则会显著增加飞行速度和续航能力。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带增升装置的垂直起降无人机。
本实用新型设有一对螺旋桨发动机、翼身融合飞行翼、可调垂直尾翼、一对可调水平尾翼、一对折叠驱动电机、一对可折叠襟翼;
一对螺旋桨发动机安装在翼身融合飞行翼的前端左右方,螺旋桨发动机用于为无人机提供飞行所需的拉力,翼身融合飞行翼用于为无人机平飞状态提供升力,可调垂直尾翼设于翼身融合飞行翼后端顶部,一对可调水平尾翼设于翼身融合飞行翼的后端左右方,一对折叠驱动电机设于翼身融合飞行翼两侧的机舱内,一对可折叠襟翼设于翼身融合飞行翼两侧的机舱内,一对折叠驱动电机用于驱动一对可折叠襟翼;翼身融合飞行翼的尾部两侧分别设有左飞行翼支点和右飞行翼支点,左飞行翼支点和右飞行翼支点用于无人机起飞和降落状态起支撑作用;可调垂直尾翼的尾部设有垂直尾翼支点,垂直尾翼支点用于无人机起飞和降落状态起支撑作用。
所述可折叠襟翼的展开形状最好呈扇形。
本实用新型的水平尾翼和垂直尾翼用于调整无人机的飞行姿态和航向;折叠驱动电机用于驱动可折叠襟翼的收放;可折叠襟翼在平飞状态下由折叠驱动电机打开,提供额外升力,其他状态由折叠驱动电机收入机舱内,增加无人机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可实现在地面垂直起飞到预定高度后通过可调水平尾翼和可调垂直尾翼转为平飞,之后在驱动电机作用下打开隐藏在机身内部的折叠襟翼,增加升力。在垂直起飞和降落的过程中襟翼处于折叠状态,增加飞行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的无人机主要用于执行科研实验、空中航拍、空中定点投放等飞行任务。该无人机具有如下特点:1)可垂直起降、空中悬停、倒飞、原地转弯,机动性能良好并对起降条件要求较低;2)续航能力强,适用于航时要求较高的飞行任务;3)稳定性较好,适合搭载自动驾驶仪、航拍相机、待投放物资等。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组成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垂直起飞状态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折叠襟翼打开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设有一对螺旋桨发动机1、翼身融合飞行翼2、可调垂直尾翼3、一对可调水平尾翼4、一对折叠驱动电机5、一对可折叠襟翼6。
一对螺旋桨发动机1安装在翼身融合飞行翼2的前端左右方,螺旋桨发动机1用于为无人机提供飞行所需的拉力,翼身融合飞行翼2用于为无人机平飞状态提供升力,可调垂直尾翼3设于翼身融合飞行翼2后端顶部,一对可调水平尾翼4设于翼身融合飞行翼2的后端左右方,一对折叠驱动电机5设于翼身融合飞行翼2两侧的机舱内,一对可折叠襟翼6设于翼身融合飞行翼2两侧的机舱内,一对折叠驱动电机5用于驱动一对可折叠襟翼6;翼身融合飞行翼2的尾部两侧分别设有左飞行翼支点21和右飞行翼支点22,左飞行翼支点21和右飞行翼支点22用于无人机起飞和降落状态起支撑作用;可调垂直尾翼3的尾部设有垂直尾翼支点31,垂直尾翼支点31用于无人机起飞和降落状态起支撑作用。
所述可折叠襟翼6的展开形状最好呈扇形。
本实用新型的水平尾翼和垂直尾翼用于调整无人机的飞行姿态和航向;折叠驱动电机用于驱动可折叠襟翼的收放;可折叠襟翼在平飞状态下由折叠驱动电机打开,提供额外升力,其他状态由折叠驱动电机收入机舱内,增加无人机的稳定性。
起飞时,无人机轴线与地面垂直,无人机通过两个飞行翼支点21和两个垂直尾翼支点31稳定在起飞场地,之后一对螺旋桨发动机1开始工作产生垂直起飞所需升力,无人机垂直起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大学,未经厦门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10002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