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耐载荷建筑梁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520103360.4 | 申请日: | 2015-02-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4435668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7-01 |
发明(设计)人: | 刘冬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E04C3/07 | 分类号: | E04C3/07 |
代理公司: | 西安创知专利事务所 61213 | 代理人: | 谭文琰 |
地址: | 710054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载荷 建筑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耐载荷建筑梁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建筑支撑梁多为钢材结构,钢材的特点是强度高、自重轻、整体性好、变形能力强,故用于建造大跨度和超高、超重型的建筑物特别适宜,目前建筑用的钢结构支撑梁大都采用槽钢、工字钢、全钢板梁、板梁U型梁等,现今建筑由于是一体式的设计,而建筑房屋时,所以支撑梁长度由房屋决定,其长度越长,支撑梁长度越长,承受压力越大,具有承受力大的支撑梁对现代建筑至关重要,为此我们提出一种耐载建筑梁结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耐载荷建筑梁结构。该耐载荷建筑梁结构结构稳定、抗载荷性能,能够有效的适用于跨度大,需要强耐载能力的现代建筑。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耐载荷建筑梁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承载钢板和位于所述上承载钢板下方的下承载钢板,所述上承载钢板和下承载钢板均为中部向上拱起的拱形钢板,所述上承载钢板和下承载钢板通过沿其横向布设的多个横向加强钢板相连接,相邻两个所述横向加强钢板之间且位于上承载钢板和下承载钢板之间设置有第一纵向加强钢板、第二纵向加强钢板和第三纵向加强钢板,所述第一纵向加强钢板、第二纵向加强钢板和第三纵向加强钢板均沿上承载钢板和下承载钢板的纵向布设,所述第一纵向加强钢板的上端与上承载钢板的中心轴线位置相对应,所述第一纵向加强钢板的下端与下承载钢板的中心轴线位置相对应。
上述的一种耐载荷建筑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承载钢板上设置有多个第一上条形通孔、多个第二上条形通孔、多个第三上条形通孔和多个第四上条形通孔;所述下承载钢板上设置有多个第一下条形通孔、多个第二下条形通孔、多个第三下条形通孔和多个第四下条形通孔;所述第一上条形通孔和第一下条形通孔位置相对应且均位于第一纵向加强钢板和第二纵向加强钢板之间;所述第二上条形通孔和第二下条形通孔位置相对应且均位于第一纵向加强钢板和第三纵向加强钢板之间;所述第三上条形通孔和第三下条形通孔位置相对应且均位于第二纵向加强钢板的外侧;所述第四上条形通孔和第四下条形通孔位置相对应且均位于第三纵向加强钢板的外侧。
上述的一种耐载荷建筑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承载钢板和下承载钢板均与横向加强钢板焊接连接,所述上承载钢板和下承载钢板均与第一纵向加强钢板、第二纵向加强钢板和第三纵向加强钢板焊接连接。
上述的一种耐载荷建筑梁结构,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横向加强钢板沿上承载钢板和下承载钢板的长度方向等间距设置。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简单,设计新颖合理。
2、本实用新型通过上承载钢板和下承载钢板中部的拱形形成一定预弯力,有效的提高了整个梁结构的抗弯性能,进而有效的提升了整个梁结构的抗载荷性能。
3、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纵向加强钢板能够有效的限制上承载钢板和下承载钢板的中心挠度,并与第二纵向加强钢板和第三纵向加强钢板相配合,从而提高了该耐载荷建筑梁结构的耐压性能。
4、本实用新型通过在上承载钢板和下承载钢板上设置条形通孔,起到伸缩缝的作用,在上承载钢板和下承载钢板在受压时,能够有效的释放应力,避免上承载钢板和下承载钢板产生弯曲或破坏。
5、本实用新型的实现成本低,使用效果好,便于推广使用。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设计新颖合理,工作可靠性高,使用寿命长,使用效果好,便于推广使用。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A-A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上承载钢板; 2—第一上条形通孔;
3—第二上条形通孔; 4—第三上条形通孔;
5—第四上条形通孔; 6—第一纵向加强钢板;
7—第二纵向加强钢板; 8—第三纵向加强钢板;
9—下承载钢板; 10—第一下条形通孔;
11—第二下条形通孔; 12—第三下条形通孔;
13—第四下条形通孔; 14—横向加强钢板。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科技大学,未经西安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10336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滑移式屋面自然采光通风器
- 下一篇:一种聚氨酯复合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