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灌装口结构及售水机有效
申请号: | 201520104498.6 | 申请日: | 2015-02-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4440544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7-01 |
发明(设计)人: | 李文奇;张少伟;齐小界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瑞蓝科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7F13/00 | 分类号: | G07F1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3 | 代理人: | 许静;黄灿 |
地址: | 100055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灌装 结构 售水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饮用水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灌装口结构及售水机。
背景技术
随着饮用水源污染程度的加剧及不合格饮用水给居民身体造成伤害的恶性事件的增多,百姓对饮用水净化设备的需求日益迫切。相关企业,在市场上推出了自动售水机系统,以满足居民饮用安全水的需求。该系统一般安放在小区或人口流动量大的街角等地方。该系统,一般在机体内设置一较大的放置灌水容器空间,在其顶部设置一出水口,向桶内灌水。该空间使得系统的体积过大,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例如:保温能耗、设备成本增加及室内极易集聚尘土等问题。同时,该种灌装方法也给年老、体弱者,从灌水容器空间内取出灌满的灌水容器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方便灌水操作,减小售水机的体积,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灌装口结构及售水机。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灌装口结构,包括:
灌装口本体,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其中所述第一连接部的第一端面上设置有预定深度的开槽,所述第二连接部设置于所述开槽的内部,位于所述开槽的中心,垂直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第一端面设置,且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外壁面与所述开槽的内壁面之间具有容置空间,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其中一部分突出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第一端面设置;
进水孔和排气孔,均贯穿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第一端面和所述第一连接部的第二端面之间;其中所述第二连接部的第一端面突出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第一端面,所述第一连接部的第二端面为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第一端面的相对端面。
可选的,所述排气孔与所述进水孔相平行,且所述排气孔内设有用于检测水位的水位电极。
可选的,所述灌装口结构还包括橡胶护罩,所述橡胶护罩的边缘固设在所述第一连接部的第一端面上,且所述橡胶护罩的罩设在所述第二连接部的第一端面上,其中,所述橡胶护罩包括:包覆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第一端面的第一状态和将所述第二连接部的第一端面露出的第二状态。
可选的,所述橡胶护罩的边缘通过螺钉固定的方式固设在所述第一连接部的第一端面上。
可选的,所述灌装口本体的材质为铜合金。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还提供了一种售水机,包括:售水机本体,位于所述售水机本体内的储水箱,以及与所述储水箱连接的水泵,所述售水机还包括:灌装口结构,其中,所述灌装口结构与所述水泵相连接。
可选的,所述售水机还包括:配重滑轮,所述配重滑轮固定于所述售水机本体上;配重块,所述配重块与所述灌装口结构连接,所述配重块和所述灌装口结构分别挂设于所述配重滑轮的两侧。
可选的,所述售水机还包括:与所述水泵的出水口相连通的水龙头;导水管,所述导水管的一端与所述水龙头连接,所述导水管的另一端与所述灌装口结构的进水口连接。
可选的,所述灌装口结构中的水位电极与所述水泵的电源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灌装口结构包括设有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的灌装口本体,均贯穿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的进水孔和排气孔,为了灌装口结构使用的便捷性,灌装口结构上的第二连接部的其中一部分突出于第一连接部的第一端面。该灌装口结构放置在售水机的外侧,当需要向待灌装装置中灌水时,将该灌装口结构上的第二连接部上突出于第一连接部的第一端面的一部分插入待灌装装置中,第一连接部的第一端面卡在待灌装装置的开口处,在向待灌装装置中灌水的过程中,待灌装装置中的气体由排气孔中排出,当待灌装装置中水满后,停止灌水。该灌装口结构方便了灌水操作,并且第一连接部的设置,保障了灌水过程中的安全卫生。此外,在售水机上设置灌装口结构,省却了在售水机上设置放置灌水容器的空间,减小了售水机的体积,具有很大的推广价值。
附图说明
图1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灌装口结构的轴向示意图;
图2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灌装口结构的剖面图;以及
图3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安装有灌装口结构的售水机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中:1、灌装口结构;2、第一连接部;3、第二连接部;4、进水孔;5、排气孔;6、橡胶护罩;7、售水机本体;8、配重滑轮;9、配重块。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瑞蓝科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北京瑞蓝科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10449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