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可以对浅埋隧道地表进行加固的导管柱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520109931.5 | 申请日: | 2015-02-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4572011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8-19 |
发明(设计)人: | 史洪涛;周朝伟;王钊;骆学良;姜谙男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铁建大桥工程局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D11/14 | 分类号: | E21D11/14 |
代理公司: | 大连非凡专利事务所 21220 | 代理人: | 高学刚 |
地址: | 116033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可以 隧道 地表 进行 加固 导管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隧道与地下工程施工用结构,特别是一种可以对浅埋隧道地表进行加固的导管柱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地铁修建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完善,如何减少对地面环境的干扰以及施工的安全性控制,已经成为在繁华城市修建地铁技术最主要控制因素和研究重点。
传统地铁地表加固措施有:深孔注浆、袖阀管注浆、钢管隔离桩加固、旋喷桩等措施。但对于地下水丰富的软弱地层,以上施工方法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深孔注浆、袖阀管注浆等,这类传统的施工方式虽然具有施工方便的优点,但均是以较细的注浆管直接与地层接触,受到围岩裂隙影响很大,易发生浆液扩散超出加固范围,地表串浆、冒浆等问题,且注浆范围不易控制,加固效果不理想,开挖过程中软弱围岩容易坍塌。而钢管桩、旋喷桩的加固效果较好,但需要特殊的机具,对施工装备和成本要求高,施工周期长,适用于加固范围大、工程量具有一定规模的情况,如大范围软弱地基处理等。而且钢管桩、旋喷桩立足于桩体本身的加固效果,没有实现浆体向周围土层渗透扩散,对周围土层的固结作用。对于涉及的地铁隧道,存在部分区域地层软弱、地下水丰富、溶洞发育等复杂地质问题,上述方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上述不足,提出一种结构简单,设计巧妙,具有施工方便、周期短、成本低等多种优点的可以对浅埋隧道地表进行加固的导管柱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所述的导管柱结构包括开设在地层中的外孔1,在外孔1中设置有与其同轴的内导管2,在外孔1和内导管2之间填充有水泥注浆凝结层或混凝土层3,且所述外孔1的直径范围是200-250mm,所述内导管2的外径范围是40-60mm。
本实用新型同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本种结构形式的可以对浅埋隧道地表进行加固的导管柱结构,其结构简单,设计巧妙,它针对在进行地铁隧道、地下设施的施工时,如遇到地层软弱、地下水丰富、溶洞发育等复杂地质情况,创造性地采用在水泥结石内包裹钢管的导管柱结构,利用这种结构的导管柱在施工区域形成导管柱群,以加强对地层的支撑作用。它具有施工方便、周期短、成本低等优点。既融合了袖阀管、地表注浆工艺注浆效果好的优点,又兼顾了钢管桩、旋喷桩的支撑地层作用,同时还克服了以上工艺施工周期长等缺点,对于城市地铁安全快速施工具有很好的适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一种可以对浅埋隧道地表进行加固的导管柱结构,它包括一个开设在地表上的外孔1,在外孔1中设置有与外孔1同轴的内导管2,在内导管2与外孔1之间填充或压注有水泥注浆凝结层或混凝土层3,并且所述外孔1的直径范围是200-250mm,而内导管2的外径范围是40-60mm。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可以对浅埋隧道地表进行加固的导管柱结构的工作过程如下:首先根据施工区域的地质条件进行勘察,通过对围岩条件的数值模拟分析,确定导管柱施工间距和施工范围,在加工导管柱结构时,首先在地面上钻外孔1,该外孔1的直径范围是200-250mm,沿着外孔1的中轴线布置内导管2,然后在外孔1与内导管2之间的部分填充或压注有水泥或混凝土以形成水泥注浆层或混凝土层3,根据不同的地质情况来决定相邻的导管柱结构的间距:如在地下水丰富,围岩为软塑状的全风化泥灰岩的环境中,相邻的导管柱结构的中轴线之间的间距为1m,如在地下水较少,围岩位有一定自稳能力的强风化泥灰岩,相邻的导管柱结构的中轴线之间的间距则为2m。
这种结构形式的导管柱结构,能够对隧道起到竖向的支撑作用,既能够保证对周边土体的挤密加固,由能防止掌子面滑落坍塌,并且导管柱在隧道开挖期间易于破除,既能够保证安全,又可以减少施工成本、节约工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铁建大桥工程局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中铁建大桥工程局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10993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