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轴定位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520111992.5 | 申请日: | 2015-02-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4592023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8-26 |
发明(设计)人: | 陈连方;陈利华;赵孟军;李国强;陈炳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浙矿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C35/073 | 分类号: | F16C35/073;F16C35/078;F16C33/78 |
代理公司: | 杭州丰禾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14 | 代理人: | 柯奇君 |
地址: | 313103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定位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结构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轴定位结构。
背景技术
轴是支承转动零件并与之一起回转以传递运动、扭矩或弯矩的机械零件,轴通过定位结构定位安装,适用于各种机械设备中。现有轴定位结构包括轴、轴承和轴承端盖;轴定位穿设在轴承内,轴承通过轴承端盖定位安装,轴承端盖与轴之间还设置有密封圈;但是其不足之处在于:现有结构中的轴承和密封圈均是通过预热后过盈套设在轴上,不仅加工工序复杂而且拆卸不便。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于拆装且定位效果好的轴定位结构。
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轴定位结构,包括轴、调心滚子轴承、轴承座和轴承端盖,所述调心滚子轴承通过轴承端盖定位安装在轴承座内,轴定位安装在调心滚子轴承内;所述调心滚子轴承与轴之间还过盈设置有退卸套,退卸套的外侧壁面呈与调心滚子轴承相匹配的圆柱形面,退卸套的内侧壁面呈与轴相匹配的锥环形面;所述退卸套与轴承端盖之间还设有轮侧密封环,轮侧密封环与退卸套端部连接固定,轮侧密封环与轴承端盖匹配密封。
作为优选,所述退卸套由连接部和退卸部一体连接构成,退卸套的连接部外侧面上设有T型外螺纹;所述轮侧密封环的环体内侧面上设有T型内螺纹,退卸套与轮侧密封环螺纹连接,使其连接更为牢固。
作为优选,所述退卸套的连接部端面上设有多个退卸套定位半圆孔,多个退卸套定位半圆孔沿连接部端面的周向方向规则设置;轮侧密封环的环体端面上沿环体中心处规则设有多个密封环定位半圆孔;所述退卸套定位半圆孔与密封环定位半圆孔匹配构成定位圆孔,定位圆孔内设有定位销;即通过定位圆孔与定位销配合加固退卸套与轮侧密封环之间的连接,防止其周向松动。
作为优选,所述定位圆孔至少有三个。
作为优选,所述退卸套的退卸部上开设有外油槽、内油槽和条形沟槽,外油槽是沿退卸套周向设置在退卸部外侧壁面上的非封闭油槽,内油槽是沿退卸套周向设置在退卸部内侧壁面上的非封闭油槽;所述条形沟槽贯穿退卸套侧壁内外两侧,条形沟槽的一端开口开设在退卸部的端面上,条形沟槽与外油槽、内油槽均不相通;所述退卸套的连接部端面上设有内油槽进口和外油槽进口,内油槽进口与内油槽通过退卸套侧壁内部的通道相通,外油槽进口与外油槽通过退卸套侧壁内部的通道相通;拆卸时,需要同时往内油槽进口、外油槽进口内注油,液压油由内油槽和外油槽分别渗透至退卸套的整个内侧壁面和整个外侧壁面,并逐渐往外推动退卸套,最终退卸套受到内部液压推力的作用下往外退出;该结构下液压油的渗透性强,退卸套退卸效果好。
作为优选,外油槽中部的宽度和深度均大于其两端部的宽度和深度,内油槽中部的宽度和深度均大于其两端部的宽度和深度;退卸时,液压油注入至油槽中部(包括外油槽和内油槽),并逐渐往油槽两端部流动,而由于两端部逐渐变浅变窄,液压油可以流出油槽往退卸套的工装面上渗透,如此渗透效果更佳,退卸效果更好。
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该轴定位结构还包括退卸套和轮侧密封环,退卸套过盈设置在调心滚子轴承与轴之间,轮侧密封环与退卸套端部连接固定;即通过退卸套支承连接调心滚子轴承与轴,并连接固定轮侧密封环;安装时,可通过工装液压压入退卸套;拆卸时,可通过注油法将退卸套快速退出;从而实现调心滚子轴承、轮侧密封环与轴之间的快速拆装。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退卸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轮侧密封环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案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浙矿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浙江浙矿重工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11199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