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光伏支架有效
申请号: | 201520112098.X | 申请日: | 2015-02-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4539052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8-05 |
发明(设计)人: | 翟云飞;于金辉;张静舫;张宏伟;蒋焱;邓飚;杭春燕;尹妍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 |
主分类号: | H02S20/10 | 分类号: | H02S20/10 |
代理公司: | 北京德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18 | 代理人: | 陈舒维;宋志强 |
地址: | 100840***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支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伏发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光伏支架。
背景技术
光伏,是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简称,其通过将光伏支架固定于地面或者屋顶上,并将光伏板固定于光伏支架上,利用太阳能光伏板的光伏效应,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
在用于地面、尤其是山地时,光伏支架上包括互相连接的螺旋桩和光伏板支撑梁,光伏板支撑梁用于固定光伏板,螺旋桩用于钻入地面内实现固定。
为了使光伏支架更加牢固稳定地使用,螺旋桩和光伏板支撑梁之间的连接起到了重要作用。现有技术中,螺旋桩和光伏板支撑梁之间通过铰接件连接,受应力过于集中,连接部位失效的概率较高,一旦出现失效,则需要先将二者拆离再进行更换,操作过于繁琐,浪费人力物力。
所以,亟需改善螺旋桩和光伏板支撑梁之间的连接结构,以增加光伏支架的使用寿命。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光伏支架,以解决上述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光伏支架,用于承载光伏板,包括:承载梁以及与所述承载梁连接的多个支撑件;
每个所述支撑件均包括互相连接的一个螺旋桩和一个立柱;
其中:
每个所述螺旋桩沿垂直于地面的方向固定于地面上,且其远离地面的一端沿所述螺旋桩的延伸方向设有凹槽;
每个所述立柱均设有固定部和铰接部,所述固定部插入所述凹槽内并与单个所述螺旋桩固定连接,所述铰接部与所述承载梁铰接。
可选地,所述固定部与所述凹槽的凹槽壁通过横向贯穿所述凹槽的螺栓固定连接。
可选地,所述固定部为圆柱体结构,所述凹槽为圆形凹槽。
可选地,每个所述螺旋桩的处于地面之上的长度与每个所述立柱的处于所述凹槽之外的长度的比值大于3:1。
可选地,每个所述螺旋桩的处于地面之上的长度为1.5~2.5m;每个所述立柱的处于所述凹槽之外的长度为0.1~0.2m。
可选地,所述支撑件为六个。
本实用新型的光伏支架,其螺旋桩和承载梁之间设有立柱,立柱的固定部通过插入凹槽与螺旋桩连接,铰接部与承载梁铰接,从而避免应力过于集中于螺旋桩和承载梁之间的铰接位置,以增加光伏支架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光伏支架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光伏支架的立柱与螺旋桩连接部位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通过具体实施例并参见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光伏支架应力过于集中导致寿命减少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光伏支架,如图1所示,用于承载光伏板,包括:承载梁3以及与所述承载梁3连接的多个支撑件10。其中,承载梁3用于承载光伏板。
实际使用时,为了保证光伏支架的支撑稳定性,支撑件10一般为六个以上,并分别对称地布置于承载梁3的两侧。
每个所述支撑件10均包括互相连接的一个螺旋桩2和一个立柱4。下面对每个支撑件10的结构进行详细的说明,参见图2。其中:
每个所述螺旋桩2沿垂直于地面1的方向固定于地面1上,且其远离地面1的一端沿所述螺旋桩2的延伸方向设有凹槽21。该凹槽21的开口位于螺旋桩2的远离地面1的端部。
每个所述立柱4均设有固定部41和铰接部42,所述固定部41插入所述凹槽21内并与单个所述螺旋桩2固定连接,所述铰接部42与承载梁3铰接。需要说明的是,对于铰接部42与承载梁3的铰接,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现有公开的技术而得知,本实施例便不再展开赘述。
可选地,固定部41在插入凹槽21后,还需要将二者之间相互固定。本实施例中,固定部41与所述凹槽21的凹槽21壁通过横向贯穿所述凹槽21的螺栓5固定连接。安装时,先将螺旋桩2固定于地面上,然后将立柱4的固定部41插入凹槽21中,再将螺栓5横向贯穿凹槽21和固定部41的连接部分,以进行固定。
可选地,螺栓5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以调节立柱4在凹槽21内的长度。
可选地,为了使立柱4与凹槽21的贴合紧密,避免立柱4在凹槽21内晃动,设置固定部41为圆柱体结构,所述凹槽21为圆形凹槽2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未经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11209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光伏大棚及其光伏组件固定结构
- 下一篇:永磁传动自动控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