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摩托车液压缓冲型后减震器有效
申请号: | 201520114858.0 | 申请日: | 2015-02-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4493568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7-22 |
发明(设计)人: | 蒲德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蒲德明 |
主分类号: | F16F9/50 | 分类号: | F16F9/50;F16F1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00000 重庆***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摩托车 液压 缓冲 减震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摩托车配件,具体为摩托车双缸式油压后减震器。
背景技术
为改善车辆行驶平顺性,悬架中与弹性元件并联安装减震器,为衰减震动,车辆悬架系统中采用减震器多是液压减震器,其工作原理是当车架(或车身)和车桥间受震动出现相对运动时,减震器内的活塞上下移动,减震器油缸内的油液便反复地从一个缸流入另一个缸,此时油孔摩擦和油液分子间的内摩擦,对震动形成阻尼力,使车辆震动能量转化为油液热能,再由减震器吸收散发到大气中。
现有摩托车减震器在行驶过程中经过凹凸不平路面的时候,因为重力会压缩减震器,然后弹簧的弹力使减震器马上就回弹。减震器压缩的时候虽然起到了衰减震动的作用,但是减震器回弹过快,就没有起到缓冲的效果。这就会让乘车人有很明显的落差感。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在于解决在双筒式液压减震器被压缩过后,在回弹的时候不会太快,达到压缩和回弹的同时都有缓冲效果,改善车辆行驶的平顺舒适性。
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方案如下:摩托车液压缓冲型后减震器,包括内腔、外腔和活塞杆,内腔套在外腔内,构成封闭式腔体,内腔与外腔通过活塞杆连接,内腔尾部固定在上支座上,外腔尾部固定在下支座上,上支座与下支座之间连接有弹簧;活塞杆上设置有过油孔。所述的过油孔为0.7毫米。
本实用新型采用控制减震器阻尼器的阻力来达到缓冲的效果,为了使阻力加大,让减震器回弹的时候更缓慢,阻尼器是由内外双缸构成,活塞杆在受力过后,会沿着内缸壁往下运动。这时候活塞杆已经完全侵泡进油里,在减震器回弹的时候(也就是活塞杆向上运动的时候)减震油要经过活塞杆上的过油孔,流入到另外一个腔里。这就会因为活塞的过油孔而使阻力变大。在减震器回弹的时候就会因为阻尼器的阻力变大过后,而让减震器起到缓冲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增大了回弹时减震器的阻尼,使减震效果更佳,乘坐更加舒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其中1——内腔,2——外腔,3——活塞杆,4——上支座,5——下支座,6——弹簧,7— —过油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如图1所示,摩托车液压缓冲型后减震器,由内腔1、外腔2和活塞杆3构成,内腔1套在外腔2内,构成封闭式腔体结构。内腔与外腔之间通过活塞杆3连接,活塞杆3将腔体分隔成两个隔离的腔体。腔体内注入减震油。内腔1尾部固定在上支座4上,外腔2尾部固定在下支座5上,上支座与下支座之间连接有弹簧6;活塞杆3的杆上设置有过油孔。所述的过油孔为0.7毫米。
内外双缸构成一个阻尼器,活塞杆在受力过后,会沿着内缸壁往下运动。活塞杆已经完全侵泡进油里,在减震器回弹的时候(也就是活塞杆向上运动的时候)减震油要经过活塞杆上的过油孔,流入到另外一个腔里。过油孔细小,油的流速缓慢,起到缓冲减震的作用。
当摩托车经过凹凸不平路面的时候,乘车人和摩托车的重量会压缩减震器,但是在压缩过后,减震器会因为油缸的阻力过大,而使减震器回弹的时候就会缓慢回弹,就达到了减震缓冲的目的,就会让乘坐更舒适。
综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凡依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所做的改变,所生产的功能作用未超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时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蒲德明,未经蒲德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11485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高耐磨皮带张紧轮
- 下一篇:一种少片防错位钢板弹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