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焦炉气常压富氧非催化转化炉烧嘴的点火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20115777.2 | 申请日: | 2015-02-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4513401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7-29 |
发明(设计)人: | 詹俊怀;林金柱;覃淑英;段宗仁;郭金森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三钢闽光股份有限公司;福建省三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F23D14/46 | 分类号: | F23D14/4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65000 福建***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焦炉 常压 富氧非 催化 转化 炉烧嘴 点火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焦炉化转化炉,特别是一种用于焦炉气常压富氧非催化转化炉烧嘴的点火装置。
背景技术
本申请人是以生产基本化工原料和化肥为主的化工企业,以煤为原料制作煤棒,煤棒进造气炉气化造气,作为合成氨的原料气。2013年利用钢铁集团副产的焦炉煤气作为原料气,采用常压富氧焦炉煤气非催化转化制合成气工艺,将焦炉煤气转化为氨合成原料气,替代部分现有造气炉。非催化转化是将富氧空气加上蒸汽的混合气与焦炉煤气在转化炉内燃烧生成原料气。
现有技术是在转化炉炉顶通过法兰与烧嘴装置连接。烧嘴装置由外管体、焦炉气进气管、内套管、混合气进气管、抽气风轮,富氧管、蒸汽管通过三通进入混合气进气管再进入内套管、焦炉气进入外管体,在抽气风轮作用下,气流在边混合边燃烧向下进入转化炉炉腔。
转化炉开工时需在炉内点火,现有点火装置是在转化炉上部炉壁设置一个窗口作为点火孔,用点火器伸入点火孔打火,这时转化空间很大,气体爆发性着火,迅速膨胀有可能引发事故,同时火焰也会从点火孔一下子向外喷出火流,不利于操作和安全生产。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为克服上述缺陷,提供一种用于焦炉气常压富氧非催化转化炉烧嘴的点火装置。
本实用新型方案是:包括点火孔、烧嘴的内套管,其特征在于:一个顶部封盖的小套管插入内套管,小套管下端口与内套管下端口平齐,小套管上部管壁开孔并与一根横向管固定连通,横向管管壁上开孔通过串接有富氧小阀门的管路与富氧管连通;一根倒L形管的纵管内置于小套管内腔,倒L形管的横管置于横向管内腔并穿过横向管的盲盖外接一个焦炉气小阀门,焦炉气小阀门另一端口与焦炉气管管路连通;倒L形管纵管的上段开孔与水平短管固定连接,倒L形管下端口为一个弯头,所述弯头处于小套管中部空间;对应于倒L形管水平短管方位的小套管管壁上开孔作为点火孔。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点火是在小套管小气流状态下进行,而后再经二级逐级扩流点火,保障生产安全。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结构包括点火孔6、烧嘴的内套管9,其特征在于:一个顶部封盖的小套管1插入内套管9,小套管1下端口与内套管9下端口平齐,小套管1上部管壁开孔并与一根横向管4固定连通,横向管4管壁上开孔通过串接有富氧小阀门的管路与富氧管连通;一根倒L形管2的纵管内置于小套管1内腔,倒L形管2的横管置于横向管4内腔并穿过横向管4的盲盖外接一个焦炉气小阀门,焦炉气小阀门另一端口与焦炉气管管路连通;倒L形管2纵管的上段开孔与水平短管7固定连接,倒L形管2下端口为一个弯头8,所述弯头8处于小套管1中部空间;对应于倒L形管2水平短管7方位的小套管1管壁上开孔作为点火孔6。
富氧、蒸汽的混合气由混合气进气管10进入内套9管,焦炉气由焦炉气进气管12进入外套管11与内套管9之间的环形空间,在抽气风轮负压的作用下混流进入转化炉。
开启富氧小阀门,富氧气垂直进入横向管4后再流入小套管1、开启焦炉气小阀门后,焦炉气进入倒L形管2,由于抽气风轮的负压作用,富氧气、焦炉气向下流动。焦炉气分别从倒L形管2上段水平短管7、下端弯头8流出,由于二者高度差所处的位置负压上小下大,水平短管7、下端弯头8的管口处于富氧气空间内。此时打开点火孔6,伸入点火器,水平短管7管口实现一级点火,而后火焰被负压下吸经过弯头8处,由于弯头8处负压大于水平短管7,所以火焰对弯头8实施二级点火,再被负压下吸流出小套管1下管口实现三级点火,这时小套管1管口周围为大流量混合气、大流量焦炉气混合区,三级点火实现大火焰区点火并火焰被负压送入转化炉。
一级点火焦炉气、富氧气处于小流量区域,所以这小火平稳不会引发安全生产事故。二级点火是对一级点火的火焰接力与扩展在小套管1内进行,有利于三级点火的延续。
点火后可关闭小富氧阀、小焦炉阀、点火孔。
小套管1顶部封盖可用视镜替换,便于观测点火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三钢闽光股份有限公司;福建省三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福建三钢闽光股份有限公司;福建省三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11577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安全气囊的涂层织物
- 下一篇:检测遗传变异的系统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