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米蛾收集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20116560.3 | 申请日: | 2015-02-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4426394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7-01 |
发明(设计)人: | 林玉英;金涛;彭正强;金启安;温海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K67/033 | 分类号: | A01K67/033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71101 海南省海口市城西学*** | 国省代码: | 海南;6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收集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农业害虫生物防治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的米蛾成虫和米蛾卵收集装置。
背景技术
米蛾卵是饲养草蛉、黄色花蝽和东亚小花蝽的好饲料,也是繁殖赤眼蜂和小菜蛾绒茧蜂的良好寄主卵之一,我国已有20个省、市大量饲养。米蛾的收集大体上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成虫的收集,二是虫卵的收集,如一种收集米蛾成虫的新方法(申请号201210138981)中提到的收集成虫的方法是要通入CO2,使米蛾成虫短时间内窒息昏迷,一是对米蛾成虫会造成神经损伤;二是CO2气体的成本比较高,污染环境;三是部分昏迷的米蛾会坠落于米蛾饲养盘,导致这部分米蛾无法及时收集入产卵笼;四是无法收集当天羽化米蛾所产的卵。现还有采用米蛾收集机,机械化收集成虫的装置由于功率太高,收集米蛾成虫时易使成虫损伤,影响其产卵量,而且收蛾时易使饲料碎屑进入产卵笼,收卵时碎屑会混入米蛾卵,卵粒中的饲料碎屑很难清理,同时设计复杂,占用空间大,成本高,不易推广应用。
实用新型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针对以上不足提出了一种结构简单,成虫收集转化率高的新型米蛾收集装置。
(二)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本实用新型米蛾收集装置,包括羽化室和产卵笼两个部分,所述羽化室为一侧设有双头拉链开口的封闭网状腔室,所述羽化室内部并排设置有多个饲养盒,所述饲养盒的上表面盖置有盖布,同时所述羽化室还配置有一电动吸虫器,所述产卵笼包括由纤维杆和接头组成的支架,所述支架的四个底脚处的接头向外承接纤维杆形成架空设置的支脚,所述支架六个面围有20目不锈钢铁丝网,所述20目不锈钢铁丝网的侧面开设有一个操作口,在操作口处连接有一袖套,在所述产卵笼的底部放置有米蛾卵收集盘。
作为一种改进,所述羽化室采用纱网。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盖布材质采用300目尼龙网。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米蛾卵收集盘为方形且长宽均大于支架底部长宽。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产卵笼内放置有沾有10%蜂蜜水的棉花团。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在成虫收集时,无需对成虫进行化学处理,直接采用电动吸虫器(额定功率1W)收集,不会对成虫造成伤害;同时收集米蛾成虫时,羽化室中的米蛾成虫与饲料完全分离使得饲料碎屑不会随吸虫器带入产卵笼,所收集的米蛾卵没有饲料碎屑可以免去费工费时地去除卵中的饲料杂质;另外饲养盒上部设置有盖布,可以方便收集爬出的成虫,同时,也可以收集产出的部分米蛾卵;虫卵的收集是采用一个较小的笼子,可以方便集中取卵,米蛾卵收集盘设置于产卵笼底部且比支架稍大,可以防止虫卵掉落到收集盘外部,袖套的设置一方面可以方便地将每日羽化的米蛾成虫集中放入同一产卵笼中,便于米蛾卵的收集,另一方面也可以防止米蛾成虫飞出产卵笼。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是A-A视角局部视图。
1-羽化室;2-产卵笼;3-米蛾卵收集盘;4-棉花团;11-饲养盒;12-盖布;13-电动吸虫器;14-双头拉链开口;21-支架;22-支脚;23-20目不锈钢铁丝网;24-袖套。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图2所示的一种新型米蛾收集装置,包括羽化室1和产卵笼2两个部分,所述羽化室1为一侧设有双头拉链开口14的封闭网状腔室,所述羽化室1内部并排设置有多个饲养盒11,所述饲养盒11的上表面盖置有盖布12,同时所述羽化室1还配置有一电动吸虫器13,所述产卵笼2包括由纤维杆和接头组成的支架21,所述支架21的四个底脚处的接头向外承接纤维杆形成架空设置的支脚22,所述支架21六个面围有20目不锈钢铁丝网23,所述20目不锈钢铁丝网23的侧面开设有一个操作口,在操作口处连接有一袖套24,在所述产卵笼2的底部放置有米蛾卵收集盘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未经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11656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水中捕螺装置
- 下一篇:一种泥鳅养殖水循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