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便于植物攀附的柳编花盆有效
申请号: | 201520121904.X | 申请日: | 2015-03-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4466377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7-15 |
发明(设计)人: | 徐治合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阜南县万家和工艺品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G9/02 | 分类号: | A01G9/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36300 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黄***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便于 植物 攀附 柳编 花盆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柳编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便于植物攀附的柳编花盆。
背景技术
在新石器时代就出现用柳条编织的篮、筐。春秋战国时期,用柳条编成杯、盘等,外涂以漆,称为杯棬。唐代,沧州(今河北沧州和山东宁津以北地区)柳箱已很著名。宋代,人们取杞柳的细条,“火逼令柔曲,作箱箧”。此后,柳编工艺不断发展。
柳编工艺也被用于盆景领域,被制成花盆或者花架。但是现有的柳编花盆的缺陷有:一是,主要被用作现有瓷质或者塑料花盆的花盆套,装饰性明显,实用性不强;二是,柳编花盆自身编织结构手法差,易毁损;三是,对于某些攀附性的植物,如藤蔓,没有攀附的支架很难继续向上生长。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我们提出了一种便于植物攀附的柳编花盆,解决了柳编花盆编织手法差、质量差、实用性不强以及攀附性植物向上生长不便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便于植物攀附的柳编花盆,它包括框架,所述框架上编织有编条,所述框架包括口茎、颈茎和底茎,所述口茎、颈茎、底茎从上到下依次平行设置,且所述口茎、颈茎、底茎之间竖直固定连接数根纵茎,所述口茎和颈茎之间交叉编织编条,所述颈茎和底茎之间横向编织有编条,所述底茎上编织有编条,所述底茎与颈茎之间编织的编条的内壁绷有一个圆形的木条,所述木条通过编条固定在底茎与颈茎之间,所述底茎与颈茎之间编织的编条的外壁也缠有一个圆形的木条,所述木条通过编条固定在底茎与颈茎之间,所述框架顶部的两端固定编接两对花架,所述两对花架之间缠绕有两根藤条,所述每根藤条的一端分别固定于其中一个花架的底端,所述每根藤条再向上相互绕接另一个花架,所述两根藤条相互交叉,所述口茎和颈茎之间的编条的外壁还竖直编织有空心的通管,所述通管内插接有攀杆,所述框架内铺有一个直接栽培植物的防水袋。
优选的,所述花架为开口朝下的弧形。
优选的,所述两对花架之间有间隔。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便于植物攀附的柳编花盆,通过分层不同的编织手法基本固定框架,同时在框架的内壁绷紧木条,外壁缠绕藤条加固柳编花盆的结构,且设置类似提手的花架,帮助攀附性植物向上生长,且在框架外壁竖直编织空心的通管用于插入以后需要的支架,解决了柳编花盆编织手法差、质量差、实用性不强以及攀附性植物向上生长不便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公开的一种便于植物攀附的柳编花盆的示意图。
图中数字和字母所表示的相应部件名称:
1.口茎 2.颈茎 3.底茎
4.纵茎 5.木条 6.花架
7.藤条 8.防水袋 9.通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下面结合实施例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
如图1所示,一种便于植物攀附的柳编花盆,它包括框架,所述框架上编织有编条,所述框架包括口茎1、颈茎2和底茎3,所述口茎1、颈茎2、底茎3从上到下依次平行设置,且所述口茎1、颈茎2、底茎3之间竖直固定连接数根纵茎4,所述口茎1和颈茎2之间交叉编织编条,所述颈茎2和底茎3之间横向编织有编条,所述底茎3上编织有编条,所述底茎3与颈茎2之间编织的编条的内壁绷有一个圆形的木条5,所述木条5通过编条固定在底茎3与颈茎2之间,所述底茎3与颈茎2之间编织的编条的外壁缠有一个圆形的木条5,所述木条5通过编条固定在底茎3与颈茎2之间,所述口茎1顶部的两端固定编接两对花架6,所述两对花架6之间缠绕有两根藤条7,所述每根藤条7的一端分别固定于其中一个花架6的底端,所述每根藤条7再向上相互绕接另一个花架6,所述两根藤条7相互交叉,所述口茎1和颈茎2之间的编条的外壁还竖直编织有空心的通管9,所述通管9内插接有攀杆,所述框架内铺有一个直接栽培植物的防水袋8。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阜南县万家和工艺品有限公司,未经安徽阜南县万家和工艺品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12190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