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扭力可控型椎体间隙撑开器有效
申请号: | 201520127926.7 | 申请日: | 2015-03-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4446073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7-08 |
发明(设计)人: | 姜晓幸;冯振洲;蒋淳;陈子贤;曹渊武 | 申请(专利权)人: |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B17/70 | 分类号: | A61B17/70 |
代理公司: | 上海卓阳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62 | 代理人: | 曹翠娟 |
地址: | 200032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扭力 可控 型椎体 间隙 撑开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扭力可控型椎体间隙撑开器。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不断老龄化,越来越多的人出现腰椎疾病,而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是使腰椎重新获得稳定重要方法,而选取合适大小的椎体间融合器是方法中的重要一环。
目前国内外对于如何选取椎体间融合器的大小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量化方案,仅靠每一个手术者自身的经验与手术中的感觉,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同时也延长了低年资脊柱外科医生的培养曲线。
在置入椎体间融合器之前需要使用椎体撑开器撑开,现有撑开器通常是由医生手动撑开,并不能够准确判断撑开器撑开椎体间隙的大小,且每个医生操作扭力不同,操作习惯不同,使得椎体间隙过大或过小。然而椎体间隙是椎体间置骨融合手术的关键,其选用的椎间融合器大小规格不同,其规格高度由9mm至15mm不等,撑开器撑开不足或撑开过度导致选用错误大小的椎体间融合器,从而导致椎体间融合的失败或出现终板破裂而导致出血的大量增加及融合器的沉降等并发症。
综上所述,亟需一种能够在撑开椎体间隙时获知撑开的扭力,选择合适大小的椎体间融合器,使椎体间撑开标准化;同时也能够缩短年轻脊柱外科医师的学习曲线的扭力可控型椎体间隙撑开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能够在撑开椎体间隙时获知撑开的扭力,选择合适大小的椎体间融合器,使椎体间撑开标准化;同时也能够缩短年轻脊柱外科医师的学习曲线的扭力可控型椎体间隙撑开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扭力可控型椎体间隙撑开器,所述撑开器设有撑开器本体、撑杆、手柄;所述撑开器设有扭力刻度装置;所述的扭力刻度装置包括固定部件和运动部件;所述的固定部件和运动部件装配连接在撑杆近端;所述的固定部件上设有刻度尺;所述运动部件固定在撑杆上;所述的运动部件与固定部件连接的一端设有指示线;所述运动部件中还设有卡槽,其卡槽与固定在撑杆上的卡条配合。
所述撑开器本体为扁平状,且远端截面为长方形。
所述撑杆远端与撑开器本体是一次整体成型的,所述撑杆近端与手柄为活动卡扣连接,且手柄与不同大小的撑开器本体匹配。
所述刻度尺的扭力范围为2-5Nm。
所述手柄与撑杆组合呈T形。
本实用新型优点在于:
1、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扭力可控型椎体间隙撑开器,通过扭力刻度装置,能够简单明了的获得撑开时所获得的最大扭力,在扭力刻度装置的辅助下,撑开器撑开椎体间合适的高度,便于置放合适大小的椎间融合器。避免撑开不足或撑开过度导致选用错误大小的椎体间融合器,从而导致椎体间融合的失败或出现终板破裂而导致出血量增加及融合器沉降等并发症;
2、较术者的感觉和经验更为可靠精确;
3、缩短脊柱外科医师学习椎体间融合手术的学习曲线。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扭力可控型椎体间隙撑开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
附图中涉及的附图标记和组成部分如下所示:
实施例1
为了便于描述,以下描述使用了术语“近端”和“远端”;所述的近端为距离医生操作较近的一端;所述的远端为距离医生操作较远的一端。
请参照图1,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扭力可控型椎体间隙撑开器结构示意图。一种扭力可控型椎体间隙撑开器,所述撑开器设有撑开器本体1、撑杆2、扭力刻度装置3、手柄4;所述撑开器本体1为扁平状,且远端截面为长方形;所述手柄4与撑杆2组合呈T形;所述撑杆2远端与撑开器本体1是一次整体成型的,所述撑杆2近端与手柄4为活动卡扣连接,且手柄4与不同大小的撑开器本体1匹配;所述的扭力刻度装置3包括固定部件31和运动部件32;所述的固定部件31和运动部件32装配连接在撑杆2近端;所述的固定部件31上设有刻度尺311;所述运动部件32固定在撑杆2上;所述的运动部件32与固定部件31连接的一端设有指示线321;所述运动部件32中还设有卡槽(图中未示出),其卡槽与固定在撑杆2上的卡条(图中未示出)配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未经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12792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