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基于100%低地板有轨电车的三轴动力转向架有效
申请号: | 201520130289.9 | 申请日: | 2015-03-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4586901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8-26 |
发明(设计)人: | 董红波;肖林;赵勇;陈小龙;温强;蹇洪强;尚魁军;高立超;回彦华;汪德熠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恒通客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1F3/06 | 分类号: | B61F3/06;B61F5/00 |
代理公司: | 重庆市前沿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11 | 代理人: | 谭小容 |
地址: | 401120 ***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100 地板 有轨电车 动力 转向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有轨电车的转向系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100%低地板有轨电车的三轴动力转向架。
背景技术
“低地板”是轻轨车辆的一个专用语,指车辆地板距离轨道面小于40厘米的轻轨车辆。按照车辆低地板区域能够达到客室面积的百分比,低地板车辆又分很多种类型,其中“100%低地板”现代有轨电车最显著的特点是造价低、节能环保,其轨道可直接在现有马路上铺设,车辆在地面停靠,现代有轨电车运行系统建造成本仅为地铁的1/4到1/3,且工期短,污染少。由这种车辆构建起的城市有轨电车运载系统,载客量、乘坐舒适感、稳定性均高于公共汽车,且兼备城市观光功能,其车内与地铁相似,票价却低于地铁,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转向架是轨道车辆上最重要的部件之一,它直接承载车体自重和载重,引导车辆沿轨道运行,保证车辆顺利通过曲线,并具有减缓来自车辆运行时带来震动和冲击的作用,因此转向架的设计直接决定了车辆的稳定性和乘坐舒适性。
目前,国内外100%低地板现代有轨电车均采用两轴转向架,同等载客量条件下,两轴转向架普遍存在轴载大、黏着力较弱、轮轨附着力不足等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拟提供一种适用于100%低地板现代有轨电车的动力转向架,在同等载重条件下,相比两轴转向架,整车加速度高、爬坡能力强、附着力大,并有效降低轴载。
为此,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基于100%低地板有轨电车的三轴动力转向架,包括矩形构架、轮对装置、一系悬挂、二系悬挂、垂向阻尼器、横向阻尼器,所述轮对装置共三套,在矩形构架上前后间隔设置,每套轮对装置包括轮对、轴箱和车轴,每个轴箱的前后侧均设置有所述一系悬挂,其中位于前、后两侧的轮对装置对应的车轴为动力驱动轴,居中设置的轮对装置的车轴为非动力驱动轴,每根动力驱动轴的一侧配备有动力驱动装置,另一侧安装有制动装置和接地装置,而非动力驱动轴的两侧均安装有制动装置,且两个动力驱动装置安装在矩形构架的不同侧梁外形成斜对称布置;所述二系悬挂共四个,呈矩形布置在矩形构架的两侧梁外,所述垂向阻尼器共四个,分别布置在矩形构架的四个转角位置处,所述横向阻尼器共两个,斜对称布置于矩形构架的前后两端,并与所述动力驱动装置错开设置,在所述矩形构架的前端中部设置有牵引拉杆;上述各零部件除动力驱动装置和横向阻尼器外,均根据矩形构架中心点对称分布。
作为上述方案的优选,所述动力驱动装置包括驱动电机和减速机,所述驱动电机横向水平布置,减速机竖直布置并吊挂在侧梁外侧,驱动电机输出经过减速机减速之后再通过弹性联轴节将动力传递到对应的车轴。优化动力驱动装置的布置,有利于增加矩形构架侧梁的横向宽度及二系悬挂的横向支撑宽度,增加转向架及整车的稳定性。
进一步,所述垂向阻尼器、横向阻尼器均采用液压阻尼器,所述一系悬挂采用橡胶锥弹簧或人字形弹簧结构,二系悬挂采用沙漏簧或螺旋钢弹簧结构,所述制动装置采用液压盘型制动装置。
另外,所述驱动电机与矩形构架弹性连接,避免驱动电机与矩形构架刚性连接而产生共振。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采用传统轮对结构及两轴同时驱动的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将轮对装置由两套增加到三套,在同等载重条件下,降低了分摊到每套轮对装置上的轴载;增加了转向架与轮轨的接触面积,因此提高了转向架的附着力;在同样的牵引力下,爬坡能力及加速度显著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基于100%低地板有轨电车的三轴动力转向架,主要由矩形构架1、轮对装置2、一系悬挂3、二系悬挂4、动力驱动装置5、垂向阻尼器6、横向阻尼器7、制动装置8、接地装置9、牵引拉杆10等组成。
矩形构架1采用钢板或铸件组焊结构,是由两侧梁、两横梁和两连接杆1a焊接而成的矩形框架结构。轮对装置2共三套,在矩形构架1上前后间隔设置,每套轮对装置2主要由轮对、轴箱和车轴组成,两连接杆1a正好与三根车轴交错间隔设置。每个轴箱的前后侧均设置有一系悬挂3,一共12个一系悬挂3。其中位于前、后两侧的轮对装置2对应的车轴为动力驱动轴,居中设置的轮对装置2的车轴为非动力驱动轴,仍为两轴同时驱动。每根动力驱 动轴的一侧配备有动力驱动装置5,另一侧安装有制动装置8和接地装置9,而非动力驱动轴的两侧均安装有制动装置8,最好是,在非动力驱动轴的一侧也安装有接地装置9。两个动力驱动装置5安装在矩形构架1的不同侧梁外形成斜对称布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恒通客车有限公司,未经重庆恒通客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13028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新型抗侧滚扭杆系统
- 下一篇:基于100%低地板有轨电车的三轴非动力转向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