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柔性印制布线板中间体有效
申请号: | 201520131759.3 | 申请日: | 2015-03-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4836766U | 公开(公告)日: | 2015-12-02 |
发明(设计)人: | 八甫谷明彦;德田孝太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东芝 |
主分类号: | H05K1/02 | 分类号: | H05K1/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盟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87 | 代理人: | 张世俊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柔性 印制 布线 中间体 | ||
[相关申请案]
本申请案以日本专利申请案2014-183029号(申请日:2014年9月9日)为基础申请案并享受其优先权。本申请案通过参照该基础申请案而包含基础申请案的全部内容。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涉及一种附有补强板的柔性印制电路板及柔性印制布线板中间体。
背景技术
柔性印制布线板为了安装开关类或连接器等零件,或安装到其他装置,经常安装补强板作为其补强。先前,补强板是使用接着膜或片材来安装。即,首先,以定位销为指标,将冲裁为特定形状的接着膜或片材载置在柔性印制布线板上的特定位置,同样地,以定位销为指标,将补强板载置在接着片材上,进行加热压制而接着。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可更简便且有效率地制造的柔性印制布线板中间体。
实施方式一的柔性印制布线板中间体包括:包含预定补强部的柔性印制布线板、以及设置在所述预定补强部的半硬化接着剂层,且所述接着剂层的侧面的至少一部分是反映从喷墨头喷出的液滴的轮廓的一部分。
实施方式二的柔性印制布线板中间体是所述接着剂层的侧面包括非平坦的面。
实施方式三的柔性印制布线板中间体是所述柔性印制布线板包含柔性衬底、设置在所述衬底的表面的接地图案、以及设置在所述衬底的表面且被供给信号或电源的布线图案。
附图说明
图1~3是用来对第一实施方式的具备补强板的柔性印制布线板进行说明的概略剖视图。
图4是用来对第二实施方式的具备补强板的柔性印制布线板进行说明的概略剖视图。
图5是用来对第三实施方式的具备补强板的柔性印制布线板进行说明的概略剖视图。
图6是用来对第四实施方式的具备补强板的柔性印制布线板进行说明的概略剖视图。
图7是用来对第五实施方式的具备补强板的柔性印制布线板进行说明的概略剖视图。
图8是用来对第六实施方式的具备补强板的柔性印制布线板进行说明的概略剖视图。
图9是第七实施方式的电子机器的立体图。
图10是第七实施方式的模块的立体图。
图11是第七实施方式的印刷布线板的剖视图。
图12是第七实施方式的衬底的俯视图。
图13是图11中所示的导电性接着剂层与绝缘性接着剂层的沿XI-XI线的剖视图。
图14是第八实施方式的柔性印制布线板中间体的概略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本说明书中,对若干要素附有复数种描述的示例。此外,这些描述的示例仅为例示,允许以其他描述来描述所述要素。另外,对于未附有复数种描述的要素,也能以其他描述来进行描述。
另外,附图为模式性的附图,存在厚度与平面尺寸的关系或各层的厚度比例等与实物不同的情况。另外,也存在在附图相互间包含彼此的尺寸关系或比例不同的部分的情况。
<第一实施方式>
图1~3是用来对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柔性印制布线板(FPC)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的概略剖视图。
首先,准备通过常规方法而划分形成着即将安装补强板前的多个FPC110的作业盘100(图1)。各FPC110要通过补强板来补强,补强板设置在各FPC110的预定补强部111。一示例的FPC具有对铜箔等导体箔进行蚀刻而设置在聚酰亚胺等柔性基底膜(衬底、基材)上的布线图案。在布线图案上,经由接着剂而积层着包含绝缘膜的覆盖层膜(通常为聚酰亚胺膜)。布线图案可形成在基底膜的一面或两面。
其次,在FPC110的预定补强部111(参照图1)通过喷墨印刷方式而应用接着剂。在本实施方式及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中,接着剂通过喷墨印刷方式的应用包含使用喷墨装置而从喷墨头对预定补强部喷出并涂布接着剂。即,如图2所示,在FPC110的预定补强部111(参照图1),使用喷墨装置200,如箭头所示,从喷墨头210喷出并涂布绝缘性接着剂。由此,形成硬化前的绝缘性接着剂的层310。此时,无须使用掩膜。作为绝缘性接着剂,可使用环氧系、丙烯酸系、氨基甲酸酯系的接着剂。
继而,在使绝缘性接着剂层310半硬化后,在其上载置绝缘性补强板400,在加热下将补强板410按压至接着剂层310,由此使接着剂硬化,并经由该硬化的接着剂而将FPC110与补强板410牢固地接合。使用的绝缘性补强板410是可使用聚酰亚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液晶聚合物(LCP)、环氧玻璃等形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东芝,未经株式会社东芝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13175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