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大盘面比全变螺距可调桨有效
申请号: | 201520134082.9 | 申请日: | 2015-03-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4688389U | 公开(公告)日: | 2015-10-07 |
发明(设计)人: | 李红松;胡传林;孟凡晓;李洪清;杨荣松;付志凤;钱炜;聂金娣;江淑娟 | 申请(专利权)人: | 镇江中船瓦锡兰螺旋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3H1/14 | 分类号: | B63H1/14 |
代理公司: | 上海海颂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58 | 代理人: | 季萍 |
地址: | 2120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盘面 螺距 可调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先进制造业和船舶制造行业,具体的是一种大盘面比全变螺距可调桨。
背景技术
螺旋桨是指靠桨叶在空气或水中旋转,将发动机转动功率转化为推进力的装置,船用螺旋桨通常由桨毂和沿桨毂圆周均匀分布的3-6 片桨叶组成,叶的向后一面为螺旋面或近似于螺旋面的一种推进器。螺旋桨是为船体提供动力的主要部件,是为船舶航行提供动力的装置,螺旋桨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船舶的航行性能。
自从19世纪后半叶在螺旋桨叶片上首次发现了“空泡”后,研究表明:螺旋桨空泡是螺旋桨脉动压力和船舶噪声的主要来源,是一种微观、瞬时、随机、多相的复杂现象。传统的船用螺旋桨桨毂形体轮廓为母线呈凸弧形的圆锥体,且由于造型工艺简陋,所以制造出来的螺旋桨结构单一,加上对流体动力学和力矩影响的研究未能融入到螺旋桨的应用中,仅仅采用稍倾斜、单向等统一的简单标准进行制造,无法将螺旋桨的推动效率最大化,从而导致了螺旋桨的整体工作效率低下,不能满足要求日益增长的船舶制造要求,并且稍涡空泡现象严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大盘面比全变螺距定距螺旋桨,采用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螺旋桨能够有效减少稍涡空泡的形成,从而减轻噪音和振动,并有效提高推动效率。具体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大盘面比全变螺距可调桨,包括桨毂和若干桨叶,其特征在于所述桨毂包括毂体和毂尾,毂体为圆台形结构,表面均匀分布有若干侧面孔;所述毂尾为半腰鼓状,毂体和毂尾通过活动连接方式连接;
所述桨叶从桨叶向逆时针方向倾斜,从半径0.2倍处至1.0倍处全程呈抛物线变化,桨叶叶稍相对桨叶0.2倍处轴线形成的倾斜夹角为10°— 45°,叶片盘面比大于0.7,桨叶叶稍向压力面弯曲,形成叶稍纵倾;
所述桨叶通过活动连接方式与桨毂连接固定,并均匀分布于桨毂表面。
优选的,所述的毂尾上设有若干帽鳍。
优选的,所述桨叶通过反螺距装置与毂体连接固定。
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大盘面比全变螺距可调桨以流体动力学为制造原理,采用大盘面比和高度桨叶倾斜角度,大大提高了螺旋桨的推进效率。同时,通过在桨叶叶稍设计向压力面弯曲形成叶稍纵顷,可有效减少甚至消除螺旋桨在运作过程中稍涡空泡的形成,从而减轻螺旋桨的噪音和振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桨毂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毂尾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更加清晰明确,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描述,任何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进行等价替换和常规推理得出的方案均落入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
如图1、图2、图3所示的一种大盘面比全变螺距可调桨,包括桨毂10和五片桨叶20,其特征在于所述桨毂10包括毂体110和毂尾120,毂体110为圆台形结构,表面均匀分布有若干侧面孔;所述毂尾120为半腰鼓状,毂尾上设有6片帽鳍111。毂体110和毂尾120通过桨毂连接装置连接固定;
所述桨叶20向逆时针方向倾斜,从桨叶半径0.2倍处至1.0倍处全程呈抛物线变化,桨叶叶稍相对桨叶0.2倍处轴线形成的倾斜夹角α为45°,叶片盘面比为0.72,桨叶20的叶稍向压力面弯曲,形成叶稍纵倾;
所述桨叶20通过活动反螺距装置与桨毂侧面孔连接固定,并均匀分布于桨毂表面。
经过测试,通过对桨叶盘面比和倾斜角度的设计,以及配合叶稍的叶稍纵顷和毂尾的帽鳍,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螺旋桨能够提升螺旋桨的推进效率达5%以上,并能大幅度降低螺旋桨的稍涡空泡的形成,以消除螺旋桨的噪音和振动,维持良好的空蚀行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镇江中船瓦锡兰螺旋桨有限公司,未经镇江中船瓦锡兰螺旋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13408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