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散热格栅有效
申请号: | 201520140147.0 | 申请日: | 2015-03-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4577481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8-19 |
发明(设计)人: | 黄慎;刘剑;周禕;曹楷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2/10 | 分类号: | H01M2/10;H01M10/613;H01M10/617;H01M10/625;H01M10/6557;H01M10/6563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李建新;肖日松 |
地址: | 201206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散热 格栅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动力电池系统冷却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汽车动力电池单体间的散热格栅。
背景技术
当前,新能源汽车的主力军仍然是电池电机驱动的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
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在工作时会释放出大量的热,而电池的工作温度对电池的荷电状态、健康状态以及安全性都有直接的影响,不合适的温度很可能会引起电池包的功能下降或缺失,甚至会危及到乘客的人生安全。因此,电池包的热管理是电池包设计中需要考虑的问题。
风冷是目前混合动力汽车上较常使用的冷却方案,其优点是结构简单、安全稳定性好、能耗小、成本低等。然而,风冷结构用于方形电池的情况下,由于电池间隙较小,冷却气体的流量也较小,所以冷却气体的沿程温升会比较大,这样必然导致电池单体的温差较大,从而引发电池的快速老化,严重时甚至会产生热失控等现象,给电动汽车的使用安全和整车性能、寿命等方面带来诸多问题。
由此,亟需针对现有的用于电池的风冷系统进行结构改进设计。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增加电池单体间局部的冷却气体的流动强度以增强电池单体的散热效率的散热格栅,从而解决现有电动汽车电池组电池单体内部温差偏高的引起的前述问题。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汽车动力电池的电池单体间的散热格栅,所述散热格栅包括外围的方形框架、所述框架中的内板以及在所述内板两侧平行分布的肋条,其中,
所述框架由与所述肋条平行的两个第一条框以及与所述第一条框相互垂直且首尾相接的第二条框组成,所述第二条框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一条框的厚度,并且所述第一条框的长度等于电池单体的长度,所述第二条框的长度等于电池单体的高度。
可选地,在如前所述的散热格栅中,所述肋条在所述内板两侧是自上而下均匀分布的。
可选地,在如前所述的散热格栅中,所述肋条的断面选自方形、椭圆形和三角形。
可选地,在如前所述的散热格栅中,所述肋条在所述内板两侧的位置相互对应。
可选地,在如前所述的散热格栅中,所述第一条框的厚度等于所述电池单体间的间隙,所述第二条框的厚度小于所述电池单体的间隙且不大于所述内板的厚度。
可选地,在如前所述的散热格栅中,所述内板延伸于两个所述第一条框之间并且连结于两个第二条框之一,所述内板在所述散热格栅内沿所述第一条框的长度方向的延伸长度不大于整个散热格栅长度的一半。
可选地,在如前所述的散热格栅中,所述内板呈迎着气流的边缘处最薄、向着连接第二条框的边缘逐渐变厚的流线型。
可选地,在如前所述的散热格栅中,所述内板的厚度不大于所述电池单体的间隙的三分之一。
可选地,在如前所述的散热格栅中,所述肋条的长度稍小于所述内板的长度,并且所述肋条沿厚度方向的尺寸等于第一条框的厚度尺寸。
本实用新型可以使方形的风冷电池在工作中释放的热量,能够尽快地传到电池组外面,并且能够降低电池单体的温度差异并解决电动汽车电池组电池单体内部温差高引起的其它问题,同时可以很好地控制电池单体的间隙。
附图说明
参照附图,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将更加显然。应当了解,这些附图仅仅用于说明的目的,而并非意在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构成限制。图中: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散热格栅的示意性主视图;
图2为前述散热格栅的示意性侧视图;
图3为前述散热格栅的虚线处沿D箭头方向剖切的示意性剖面图;以及
图4为前述散热格栅的示意性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在各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相应的技术特征。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散热格栅的示意性主视图。在图1中,附图标记1表示散热格栅的框架,2表示散热格栅的肋条,3表示散热格栅的内板。在本实用新型的阐述中,用x、y分别表示方形电池的长度、高度,用h代表方形电池组中的电池单体的间隙,单位可以选为毫米。通常,方形电池的长度为20~120毫米,高度为20~80毫米,电池单体的间隙为2~4毫米。
如图所示,散热格栅的结构包括框架1、肋条2和内板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未经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14014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