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发动机润滑系统余气利用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20149085.X | 申请日: | 2015-03-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4663620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9-23 |
发明(设计)人: | 李志军;余剑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亚特电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M13/00 | 分类号: | F01M13/00;F02M25/00 |
代理公司: | 杭州华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17 | 代理人: | 秦晓刚 |
地址: | 314100 浙江省嘉兴***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发动机 润滑 系统 利用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小型通用四冲程汽油发动机润滑系统余气利用技术。
背景技术
截止目前,国内外小型汽油四冲程发动机润滑系统的通气管余气多是接入空滤器中,进行简单或稍复杂的油气分离后,轻质气体进入化油器参与燃烧,重质机油浸入空滤器过滤海绵中或通过设有单向阀的回油管吸回润滑油箱。
此类机型机器的润滑系统受结构制约,只能有限工位使用,不能任意翻转。而实际中,小型汽油四冲程发动机多用于手持打草机、割灌机,人工操作的草坪机、随时搬动的水泵、小型旋耕机等,操作中总会因各种原因而倾斜,翻倒,容易造成机油从通气管喷出,空滤器无一例外地被污染,先里后外,流到机器外部各处,浪费机油,污染机器和环境,严重时,机器不能继续正常工作。
如何有效控制小型汽油四冲程发动机机油喷出,并合理解决通气管排出的润滑系统余气的去向与利用,乃是本行业重要技术课题之一,具有普遍意义。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是提供了一种发动机润滑系统余气利用装置,有效控制通气管排出的润滑系统余气总量及重质成分机油含量。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发动机润滑系统余气利用装置,该发动机设置有汽缸、化油器,在化油器与汽缸之间设有进气管道,该发动机润滑系统的余气通过通气管引出,所述通气管接入进气管道,由通气管引出的发动机润滑系统余气经进气管道进入汽缸燃烧。
优选的,在通气管与进气管道之间设有单向阀和节流器。
优选的,在通气管与进气管道之间设有用来观察余气流量情况的透明观察口。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将通气管接通至化油器与汽缸之间的进气管道中,少许恒定流量的润滑系统余气直接进入汽缸燃烧掉,避免了浪费与污染。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图1为发动机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该发动机设置有汽缸4、化油器3,在化油器与汽缸之间设有进气管道2,该发动机润滑系统的余气通过通气管1引出,所述通气管接入进气管道,由通气管引出的发动机润滑系统余气经进气管道进入汽缸燃烧。
在通气管与进气管道之间设有单向阀和节流器,使余气有序进入汽缸。同时在通气管与进气管道之间设有用来观察余气流量情况的透明观察口,便于监控余气流量情况。
该发动机润滑系统包括润滑油箱,所述润滑油箱在与曲轴箱相邻的箱壁上设置一个以上的吹吸孔与曲轴箱内腔连通,其利用活塞上下运动产生的脉冲气流,吹、吸润滑油箱中的润滑油,将产生的润滑油小油粒顺序吹至各需要润滑的零件。
其中,吹吸孔的位置设置以及与润滑油箱内的油量设置使发动机任意翻转时润滑油均不会从润滑油箱流进曲轴箱。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润滑油箱呈U形包围曲轴箱的底面及宽度两侧面。所述吹吸孔设置有三个,分别位于润滑油箱底部中心以及宽度两侧壁中心位置,而润滑油箱内的油量,在发动机处于水平状态时,所述润滑油箱底部中心的吹吸孔位于润滑油液面上方50mm高度以内。无论发动机如何翻转,由于吹吸孔位置设置的合理性,以及润滑油箱内油量合适,润滑油均不会从润滑油箱直接流进曲轴箱。所述吹吸孔的口部面积之和与汽缸截面积之比小于1。
活塞上下运动使曲轴箱内产生的脉冲气流通过吹吸孔去吹、吸润滑油箱中的润滑油,使润滑油荡起,少量油滴从吹吸孔处溅入曲轴箱,被高速旋转的曲柄带起甩击,使之成小油粒,这些小油粒被下压的气流从曲轴箱通过曲轴轴承依次吹向凸轮室—顶杆孔道—气门摇臂室—缸头盖—油气分离室—通气管,在这个过程中,小油粒对经过的零件进行润滑与冷却。同时,润滑了曲轴连杆及汽缸壁与活塞。吹吸孔的设置及利用活塞上下运动使曲轴箱内产生的脉冲吹吸润滑油进行润滑是核心;其余参与润滑的零件,曲轴轴承、凸轮室、顶杆孔道、气门摇臂室、缸头盖、油气分离室及通气管均为所有四冲程发动机不可或缺的机构部件,本实用新型是利用其本身的位置设置及既有结构使其被润滑或参与润滑。
由于活塞上下运动产生的脉冲气流以0.01—0.002秒的高频率吹、吸,小油粒不会一次走的很远,先会附着在较近处的腔室壁及零件上,小油粒不会一次走的很远,先会附着在较近处的腔室壁及零件上形成油膜,再随着每次下压气流将其依次逐渐吹向各个需要润滑与冷却的零部件。通过采用透明管监测,所述油膜呈很慢的速度行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亚特电器有限公司,未经浙江亚特电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14908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