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内爬式微平台通信三管塔有效
申请号: | 201520151467.6 | 申请日: | 2015-03-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4510985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7-29 |
发明(设计)人: | 刘军;董鑫;陆勇;刘昌权;喻勇;喻旭东;周开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安徽省分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H12/08 | 分类号: | E04H12/08;E04H12/10 |
代理公司: | 合肥市上嘉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25 | 代理人: | 胡东升 |
地址: | 230088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式微 平台 通信 三管塔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内爬式微平台通信三管塔,属于通信三管塔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现有的三管通信塔存在如下缺陷:
1、采用外爬梯及外走线,造成爬梯结构复杂及走线不美观;
现有通信三管塔采用外爬梯的形式,从塔体外部沿塔侧边攀爬,且爬梯外侧须采用护圈的形式保证安装和维护安全,塔顶安装设备的馈线、电源线及塔体接地需沿爬梯两侧的连接角铁自上而下进行走线;
2、天线挂载平台直径大,钢材用量大,造成浪费;
现有通信三管塔采用大平台,能满足施工、安装及维护人员上塔后的操作空间,但是实际维护安装的时间很少,且每个大平台的重量达到491KG,三平台总重量占塔体总重的16%,造成塔体钢材浪费;
3、平台直径大迎风面积大,产生的水平风荷载大,增加塔身用钢量。
现有通信三管塔采用大平台,塔段管材根据平台引起风荷载设计,增加平台会增加塔体风荷载,从而加大塔体用材,增加成本。
发明内容:
为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内爬式微平台通信三管塔,天线挂载平台直径变小,减小钢材用量,节约成本;爬梯设于塔体内部,馈线沿爬梯垂直走线,方便操作维护,布线更加美观。
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内爬式微平台通信三管塔,包括塔体、爬梯、天线挂载平台、通信设备、避雷系统以及馈线,所述塔体由三根立柱及连接在两两立柱之间的斜撑杆构成,三根立柱处于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上;所述爬梯设于三根立柱围成的内腔之中,爬梯由所述斜撑杆形成支撑。
所述馈线沿所述爬梯垂直走线。
所述天线挂载平台包括圆形平台以及设于所述圆形平台外围的天线支架,所述圆形平台的直径为1934mm。
与已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体现在:
根据高耸结构类设计规范,塔身材料主要由平台和通信设备的横向风荷载控制,在不改变现有标准化设计塔身的情况下,较小平台直径能够有效的减小平台产生的风荷载,可在原有塔体上增加一层天线挂载平台,使改进后塔体的横向风荷载与现有塔体风荷载一致,以达到不增加工程建设成本的情况下,满足多家通信运营商的共建共享。
经济效益:根据现有技术方案在0.35Kpa风压下40m三平台的通信三管塔塔体重量为9200KG,而本实用新型在同等条件下,塔体重量为8151KG,节约了将近1051KG的钢材,同时增加了一层天线平台,能够挂载更多的天线,减少了运营商的二次投资。设备馈线、电源线及防雷接地体沿爬梯竖直分布,方便操作维护,布线更加美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三管塔的立面图;图2为现有三管塔的立面图;图3为现有三管塔上部分的等轴侧图;图4为本新型三管塔上部分的等轴侧图;图5为本新型三管塔部分塔体与爬梯的位置关系示意图;图6为现有三管塔平台的俯视图;图7为本新型三管塔平台的俯视图;图8为本新型三管塔的俯视图;图9为爬梯与馈线的位置关系示意图;图10为本新型三管塔的仰视图;图11为本新型三管塔天线挂载平台的示意图。
图中标号:1塔体,2爬梯,3天线挂载平台,4通信设备,5避雷系统,6馈线,11立柱,12斜撑杆,31圆形平台,32天线支架。
以下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参见附图,本实施例的内爬式微平台通信三管塔,其包括塔体1、爬梯2、天线挂载平台3、通信设备4、避雷系统5以及馈线6,图5所示,塔体1由三根立柱11及连接在两两立柱之间的斜撑杆12构成,三根立柱处于一个等边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上;爬梯2设于三根立柱围成的内腔之中,爬梯的部分横担与斜撑杆连接由斜撑杆形成支撑。
图9所示,馈线6沿爬梯2垂直走线,方便操作维护,布线更加美观。
参见图11,天线挂载平台3包括圆形平台31以及设于圆形平台外围的天线支架32,具体设置中,圆形平台的直径为1934mm。
具体实施中,通信设备4包括板状天线,RUU等,避雷系统5是安装在塔顶的避雷针。
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现有技术的缺点:
1、现有标准化设计铁塔平台结构复杂,耗钢量大;
2、通信三管塔采用外爬梯形式,爬梯结构复杂、布线维护不方便;
3、在固定成本的情况下,不能满足多家通信运营商的共建共享。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缺点所采取的方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安徽省分公司,未经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安徽省分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15146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帐篷支撑杆的锁定装置
- 下一篇:立体停车旋转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