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基桩静载荷试验用轮辐式传力连接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20154014.9 | 申请日: | 2015-03-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4570756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8-19 |
发明(设计)人: | 王晓泉;路伟亭;孔昊泉;王林华;李宝春;朱甲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省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检测站 |
主分类号: | E02D33/00 | 分类号: | E02D3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30088 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桩静 载荷 试验 轮辐 式传力 连接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基桩静载荷试验用轮辐式传力连接装置,属于基桩抗拔和抗压试验装置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基桩检测中单桩竖向静载荷试验分单桩竖向抗压和单桩竖向抗拔试验,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荷试验提供反力的方式分锚桩法和堆载法,现有技术中的锚桩法采用大于等于4的偶数根锚桩来提供反力,锚桩反力由传力钢梁(主梁和次梁)与锚桩的受力钢筋焊接来形成反力体系,具体地,次梁与锚桩传力的连接有以下几种方式:A.次梁与锚桩的受力钢筋直接连接来承担反力,用足够数量的基桩受力钢筋直接焊接于次梁上;B.次梁上设置可重复利用的连接体,连接体上焊接有预留钢筋,且预留钢筋与锚桩受力钢筋可进行重复焊接,试验时只需将连接体上的预留钢筋和锚桩的受力钢筋焊接连接;C.次梁与锚桩的连接采用专用装置传递反力,为方式B的改进,次梁与锚桩的连接采用专用装置分为固定式装置,该装置由上部连接钢板、以及与锚桩焊接的下部连接件构成,且上连接钢板与下部连接件之间用钢板或拉杆焊接成闭合型整体,试验时直接将锚桩静载锚桩法的受力钢筋焊接在固定式装置的下部连接件上。
传统的基桩的反力连接系统存在以下缺陷:
1.对于提供反力的锚桩的受力钢筋与上部反力系统的连接采用直接焊接连接,方式A次梁与锚桩直接焊接固定设备造成经常性损伤,上下每次都要焊接增加了焊接工作量,一般不能保证下部锚桩受力钢筋的均匀受力。
2.对于连接方式B虽然在次梁上设置可重复利用的连接体及固定连接钢筋,但连接体上的可重复利用的钢筋与锚桩的受力钢筋的连接还是采用直接焊接方式连接,虽然焊接工作量有所减少,但是还是存在与方式A同样的问题,一般不能保证下部锚桩受力钢筋力的均匀受力。
3.对于连接方式C虽然在次梁与锚桩的连接采用专用装置,该装置可重复使用,但与锚桩受力钢筋的连接依然采用锚桩的受力钢筋与专用连接装置的下部连接体直接焊接连接,作为受力改进,下部连接体可以为圆形连接体,虽然对受力均匀性有了改进,但依然存在遗留的焊接接头,下部连接体存在不可长期使用的缺陷,要定期清理长期使用的焊接接头才可以继续使用,且固定连接装置大多为固定高度的,不适合高度需要调节的场合。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抗拔桩的受力钢筋与上部反力系统的连接装置,可应用于基桩检测的单桩竖向静载荷试验中,为单桩竖向抗压和单桩竖向抗拔试验提供反力,该装置使反力系统与提供反力的抗拔桩受力钢筋之间可以采用非直接焊接的连接方式,连接装置可重复使用,无需对连接装置进行定期保养;并能保证试验过程中抗拔桩所有受力钢筋的均匀受力,此外还能够根据试验现场情况调节该装置的上下连接体的高度,以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且能减少因为设备不匹配带来的额外损失。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基桩静载荷试验用轮辐式传力连接装置,包括:
一条状的力传递连接马鞍,所述力传递连接马鞍两端设置有第一螺孔;
一管状的传力筒,所述传力筒上、下两端分别为马鞍连接部和轮辐连接部;所述马鞍连接部设置有若干相互平行的肋板,所述肋板以所述传力筒的轴线所在的面为对称面,对称设置于所述传力筒的端部,且所述肋板的长度大于所述传力筒的外径,所述肋板两端的底部设置有底板,所述底板上设置有第二螺孔;所述轮辐连接部设置有若干组翘板,每组所述翘板为两块且相互平行,若干组所述翘板以所述传力筒的轴线为对称中心,对称设置于所述传力筒的端部外侧;
若干连接螺杆,所述连接螺杆的上端与所述力传递连接马鞍的所述第一螺孔连接,所述连接螺杆的下端与所述传力筒的所述第二螺孔连接。
本文中上、下、左、右、前、后、内、外等方位关系均参照说明书附图1中所显示的状态。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肋板的对称面处设置有中联筋板,且所述中联筋板设置于所述传力筒的内侧。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所述翘板的内侧连接所述传力筒的外侧,所述翘板的外侧上端设置有限位凸起。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力传递连接马鞍包括相互平行的上面板和下面板,所述上面板和所述下面板之间设置有加强筋板,所述第一螺孔包括设置于所述上面板上的第一圆形螺孔和设置于所述下面板上的第一方形螺孔。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第一圆形螺孔上方和所述底板下方均设置有配合所述连接螺杆的紧固螺母,所述第一方形螺孔下方和所述肋板上方均设置有配合所述连接螺杆的限位螺母。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效果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省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检测站,未经安徽省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检测站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15401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