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颅脑手术术后皮下积液引流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20155021.0 | 申请日: | 2015-03-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4502064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7-29 |
发明(设计)人: | 梁娜;郎红娟;侯芳;王樑;贺世明;赵天智;曹娅妮;冀培刚;冯富强;张玉富;马琳;李亚亚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M27/00 | 分类号: | A61M27/00 |
代理公司: | 西安恒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61216 | 代理人: | 李婷 |
地址: | 710032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颅脑 手术 术后 皮下 积液 引流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用引流装置,具体涉及一种颅脑手术术后皮下积液引流装置。
背景技术
皮下积液是开颅手术后一种十分常见的并发症。主要原因为脑脊液外渗,其次是细胞组织炎性反应及渗出。患者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强迫头位,检查示局部或大范围的皮肤隆起,触摸皮肤有漂浮感或波动感,术区头皮张力增高,伤口感染加重,严重者可引起颅内压增高,危机生命。其机制是开颅手术后脑脊液产生和循环发生障碍,蛛网膜破裂,脑脊液经蛛网膜裂空流至硬脑膜下与蛛网膜之间,术后颅内压失去平衡导致脑内容物重新分配,术中硬脑膜缝合不严密,存在活瓣样裂口,使脑脊液顺压力差渗到皮下,形成皮下积液,手术、创伤、积血异物刺激等也可导致皮下积液。皮下积液因其位置浅表,故诊断并无困难。但处理比较棘手,少量积液时,早期采取局部抽吸+局部加压包扎,3天后观察效果,若无减少或积液量曾多时,需反复穿刺抽吸+局部加压包扎,一般3-5次可见积液消失。这样反复抽吸,给患者带来身心痛苦,增加感染机会,延长医生的工作时间,增加工作量,影响临床观察,延长治疗时间。
现有的穿刺引流中,一般采用注射器和穿刺针来进行穿刺,然后对皮下积液进行抽吸。抽吸完毕后,进行包扎,并持续观察,一段时间后如皮下又出现积液,需要再次穿刺抽吸。现有的这种抽取皮下积液的方法存在许多问题,首先,注射器抽取积液的量有限,反复穿刺易造成皮下感染;其次,如皮下出现感染的情况,需要另外注射消炎药,比较麻烦;第三,对于积液的抽取需要缓慢进行,而目前采用注射器抽取积液的方式不易掌控抽取速度。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颅脑手术术后皮下引流装置,能方便皮下积液的抽取和消毒过程,减少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便于临床观察和处理,缩短治疗时间,减轻临床工作量。
为了实现上述任务,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颅脑手术术后皮下积液引流装置,包括留置针,留置针通过引流管与一个三通接头连接,三通接头分别连接带有负压装置的集液箱以及注射器。
进一步地,所述集液箱包括透明的箱体,集液箱上设置有刻度。
进一步地,所述的集液箱顶面设置有软质的固定塞,固定塞上开设有两个与集液箱内部贯连的通孔,其中一个通孔通过吸气管连接一个负压吸气球,另一个通孔通过第一导流管连接三通接头。
进一步地,所述的集液箱顶面开设有螺纹孔,所述的固定塞外部设置有与螺纹孔配合的外螺纹;集液箱的侧底部设置有排液塞。
进一步地,所述的留置针包括空心的针头,针头与所述的引流管连接,针头外壁固结在一个双翼固定板上,在留置管中可拆卸地设置一根针芯,针芯前端呈尖刺状,并可伸出针头前端;针芯后端与一个牵引杆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的注射器依次通过第二导流管、肝素帽与三通接头连接,肝素帽上设置有密封塞。
进一步地,所述的第一导流管与三通接头之间通过第一接头连接,肝素帽与三通接头之间通过第二接头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的三通接头上安装有导流开关,导流开关可控制三通接头内部液体流动方向。
进一步地,所述的第一导流管上设置有第一断流卡,第二导流管上设置有第二断流卡。
进一步地,所述的留置针包括空心的针头和与针头连接的引流管,引流管和针头中设置有隔板,将针头和引流管内部阻隔成为两个通道,所述的三通接头呈Y形,所述的两个通道与三通接头连接,并从内部通向三通接头的两个分支。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技术特点:
1.采用引流式抽取结构,使皮下积液抽取的过程更容易掌控;
2.留置针埋置在皮下,可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减少感染;
3.可通过同一留置针完成皮下积液引流、注射抗生素药品的功能,操作过程简便;
4.本装置结构简单,使用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引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注射消炎药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留置针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代表:1—针头,2—固定板,3—引流管,4—导流开关5—负压吸气球,6—固定塞,7—刻度,8—集液箱,9—第一导流管,10—第一断流卡,11—第一接头,12—第二接头,13—密封塞,14—第二导流管,15—第二断流卡,16—注射器,17—三通接头,18—吸气管,19—针芯,20—牵引杆,21—排液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15502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磁式加热餐桌智能化的实现方法
- 下一篇:定量补液清洗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