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芯片外引线键合超声波电源控制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520158022.0 | 申请日: | 2015-03-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4425191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6-24 |
发明(设计)人: | 汪友明;李恒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邮电大学 |
主分类号: | H02M5/458 | 分类号: | H02M5/458;H02M7/06;H02M3/06;H02M3/155;H02M7/5387;H02H7/10 |
代理公司: | 西安创知专利事务所 61213 | 代理人: | 谭文琰 |
地址: | 710121 陕西省西***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芯片 外引 线键合 超声波 电源 控制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超声波电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芯片外引线键合超声波电源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集成电路的迅速发展,在半导体元件的制造技术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技术难题,而引线键合是封装工艺中半导体芯片和外界连接的关键性工艺。芯片引线键合主要是指利用金属丝把集成电路(IC)芯片上的电极引线与集成电路中的底座外引线连接在一起,过去在国内外市场上常见使用热压的方法进行键合,但是效果不是很好,随着超声波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发现超声波具有方向型好,穿透能力强,容易获得较为集中地声能,在密度较大的固体以及液体中传播距离远等特点,所以超声波被用于测距,探伤,B超,清洗,焊接等各个领域,现在常用的引线键合方法主要是热超声和超声方法,已逐步取代了热压键合。由于引线键合机的工艺技术涉及光学、机械以及电学控制等许多方面,受到国外的各方面技术限制,我们国家在引线键合机的设备上还没有足够的优势,在电源控制方面,设计一种稳定,功率高的超声波电源就显得极为重要。因此,现如今缺少一种结构简单、设计合理、能够手工与自动相结合的调节电路电流且频率跟踪效率高的芯片外引线键合超声波电源控制系统,能通过采样电压电流数据实时追踪频率变化并反馈给处理器,并通过保护开关电路对回路进行过流保护,有效检测超声波电源工作参数,解决超声波电源控制复杂、价格昂贵、精度低、操作复杂等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芯片外引线键合超声波电源控制系统,其设计新颖合理,结构简单,能够手工与自动相结合的调节电路电流且频率跟踪效率高,通过采样电压电流数据实时追踪频率变化并反馈给处理器,并通过保护开关电路对回路进行过流保护,实用性强,便于推广使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芯片外引线键合超声波电源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微控制器模块和用于将市电交流电变换为直流电的整流放大电路,所述微控制器模块的输入端接有按键设置电路、电压采样电路和电流采样电路,所述微控制器模块的输出端接有液晶显示电路、保护开关电路、电流控制电路、脉宽调制电路和脉频调制电路,所述保护开关电路的输入端与所述整流放大电路的输出端相接,所述整流放大电路的输出端还接有斩波电路,所述电流控制电路与保护开关电路的输出端相接,所述斩波电路与电流控制电路的输出端和脉宽调制电路的输出端均相接,所述斩波电路的输出端接有与所述脉频调制电路输出端相接的逆变电路,所述逆变电路的输出端接有匹配电路,所述电压采样电路和电流采样电路的输入端均与所述匹配电路的输出端相接,所述匹配电路的输出端还接有换能器;
所述微控制器模块为ARM微处理器LPC2119;所述电流控制电路由电池BT1、电池BT2、三极管Q10、三极管Q11、电阻R28、电阻R29、电阻R30、电阻R31、电阻R32、电阻R33和可调电阻器组成,所述可调电阻器包括电阻器架、固定连接在电阻器架底部的杆状铁芯、固定连接在电阻器架中部并平行设置在杆状铁芯上方的导电长杆和固定连接在电阻器架顶部且N极相对设置的两个磁铁,两个磁铁通过位于导电长杆上方且与导电长杆平行的绝缘长杆连接,所述绝缘长杆上套装有管状铁芯,所述管状铁芯上缠绕有第一线圈,所述杆状铁芯上缠绕有第二线圈,所述管状铁芯上固定连接有一端朝向杆状铁芯的绝缘短杆,所述绝缘短杆朝向杆状铁芯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搭接在第二线圈上的金属滑片;所述电阻R30的一端与ARM微处理器LPC2119的第21引脚相接,电阻R30的另一端与三极管Q10的基极相接,所述三极管Q10的集电极通过电阻R29与电池BT1的正极相接,电池BT1的负极输出分两路,一路与电阻R28的一端相接,另一路与第一线圈的一端a相接;电阻R28的另一端输出分三路,一路与三极管Q10的发射极相接,另一路与三极管Q11的发射极相接,第三路与电阻R33的一端相接;所述三极管Q11的基极通过电阻R31与ARM微处理器LPC2119的第22引脚相接,三极管Q11的的集电极通过电阻R32与电池BT2的正极相接,电池BT2的负极输出分两路,一路与电阻R33的另一端相接,另一路与第一线圈的另一端b相接;所述导电长杆的一端DL1为电流控制电路的输入端,所述第二线圈的一端DL2为电流控制电路的输出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邮电大学;,未经西安邮电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15802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升压独立控制的逆变装置
- 下一篇:一种潜油直线电机的尾部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