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顶部驱动钻井装备中的回转体承载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20159284.9 | 申请日: | 2015-03-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4591116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8-26 |
发明(设计)人: | 陈悦军;解文芳;王维国;胡海明;张铠;方力平;张磊;张志琴 | 申请(专利权)人: | 甘肃蓝科石化高新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B3/02 | 分类号: | E21B3/02 |
代理公司: | 甘肃省知识产权事务中心 62100 | 代理人: | 马英 |
地址: | 730070 ***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顶部 驱动 钻井 装备 中的 回转 承载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顶部驱动钻井装备,特别是涉及这种钻井装备中的回转体承载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外顶部驱动钻井装备中,通常采用两种载荷传递形式,一种为单载荷通道传递形式,单载荷通道传递形式使得顶部驱动钻井系统无论处于哪种作业形式(起钻、下钻、钻进),其中主轴以及主承载轴承始终处于承载状态,大大降低了其使用寿命,而且回转体在工作中需经常浮动,操作工序繁杂。另一种为双载荷通道传递形式,由于该传递形式在回转体中增加了承载轴承、上下扶正轴承,所有轴承都必须强制润滑,各处润滑油的密封以及各油路在回转体上的设置,从而使得旋转承载装置结构复杂,管线接头增多,可靠性差,维修不便,成本提高。以上两种形式的回转体承载装置,单通道结构相对简单,但主轴及主承载轴承始终处于受力状态,大大降低了其使用寿命;双通道使得主轴只在钻进时承载,起下钻时回转体承载轴承和承载套受力,但因为回转体承载轴承和上下扶正轴承的布置,使得结构过于复杂,安装困难,增加了润滑点和密封圈的使用,制造、安装及维修成本太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顶部驱动钻井装备中的回转体承载装置,在满足钻井工艺要求的前提下,使得其既具有双载荷通道传递的回转体承载装置承载的优点,又具有结构简单,便于安装,经济效益高,稳定可靠等优点。
为此,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顶部驱动钻井装备中的回转体承载装置,包括承载套和回转体,所述回转体内腔上下两端分别通过金属自润滑套和回转支承组件套装在承载套上扶正定位,并沿承载套旋转;该回转支承组件下端面支撑在与所述承载套连接的分离式卡环的上端面上;而所述承载套上端和齿轮箱体连接;所述回转体外上端固接旋转齿轮。
所述回转支承组件的外圈与回转体连接,而其内圈与承载套通过平键连接且可沿承载套轴向移动,并且内圈下端面支撑在分离式卡环的上端面上。
所述承载套下端外表面设有多个U型槽,分离式卡环通过U型槽与承载套连接,套筒与分离式卡环连接,使两件分离式卡环固定。
本实用新型中回转支承组件的设置,既汲取了轴承的优点,又避免了轴承的润滑密封和安装困难的问题;回转支承内外圈分别与回转体和承载套连接,内圈被分体式卡环支撑,既实现了回转体的转动扶正,又平稳传递了载荷,且不需回转体浮动工作。金属自润滑套布置在回转体和承载套之间,同时起到扶正和自润滑的作用,与现有技术中的轴承设计相比,结构和安装均得到优化。承载套下端外表面U型槽的设计,相比现有技术中在主轴上开设U型槽,同时解决了尽量保护主轴及双载荷通道传递形式的问题。综上所述,本结构简单,安装方便,能有效延长主轴及主承载轴承的使用寿命,且避免了使用轴承组合时的润滑及密封,降低了回转体以及承载套的加工难度,减少了安装、维修、制造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回转支承组件安装简图;
图中:1-承载套 2-金属自润滑套 3-旋转齿轮 4-回转体 5-双向密封圈
6-防尘圈 7-回转支承组件 8-分离式卡环 9-套筒 10-平键
11-齿轮箱体 12-主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甘肃蓝科石化高新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甘肃蓝科石化高新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15928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