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基于红外线传输信号的智能扫地机器人碰撞缓冲模块有效
申请号: | 201520161427.X | 申请日: | 2015-03-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4500551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7-29 |
发明(设计)人: | 高新忠;甘嵩;凡海洋;徐万雨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信多达电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47L11/40 | 分类号: | A47L11/4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1228 浙江省杭州***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红外线 传输 信号 智能 扫地 机器人 碰撞 缓冲 模块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智能扫地机器人,特别是一种基于红外线传输信号的智能扫地机器人碰撞缓冲模块。
背景技术
智能扫地机器人又名机器人吸尘器。可以通过预约定时清洁,有效保持家中的清洁度使您原本每天的工作变成一周一次,但是无法完全的取代人工。
随着国内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原本一直在欧美市场销售的扫地机器人也逐步的走入平常百姓家,并且逐步的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扫地机器人将在不久的将来像白色家电一样成为每个家庭必不可少的清洁帮手。产品也会由现在的初级智能向着更高程度的智能化程度发展,逐步的取代人工清洁。
目前智能扫地机器人的碰撞缓冲零部件都是分散安装,耗费时间,不够方便,且结构复杂。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结构紧凑、体积小的基于红外线传输信号的智能扫地机器人碰撞缓冲模块。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基于红外线传输信号的智能扫地机器人碰撞缓冲模块,包括盒体以及与盒体配合的盖体,所述的盒体内安装红外发射管与红外接收管,所述的红外发射管与红外接收管上方安装有pcb板,所述的盒体内还安装有旋转臂和弹簧,所述的红外接收管接收红外发射管发射的信号时智能机器人工作,当碰撞时旋转臂压缩弹簧并且阻断红外接收管接收红外发射管信号,智能扫地机器人停止工作;碰撞消失后弹簧回复力使旋转臂复位,所述的红外接收管接收红外发射管发射的信号。
在上述的基于红外线传输信号的智能扫地机器人碰撞缓冲模块中,所述的盒体内设有旋转轴,旋转臂安装在旋转轴上,当旋转臂受外力时可围绕旋转轴运动。
在上述的基于红外线传输信号的智能扫地机器人碰撞缓冲模块中,所述的盒体底表面设有定位柱,定位柱为圆周卡扣,即可定位又可卡接。
在上述的基于红外线传输信号的智能扫地机器人碰撞缓冲模块中,所述的旋转臂一端有通孔,所述的通孔套设在旋转轴上,另一端两侧为弧形凸块,中部设有平凸块,平凸块对弹簧顶部进行限位。
在上述的基于红外线传输信号的智能扫地机器人碰撞缓冲模块中,所述的盒体一相对侧壁上设有卡槽,所述的盖体上设有与盒体上卡槽进行卡接的卡扣。
在上述的基于红外线传输信号的智能扫地机器人碰撞缓冲模块中,所述的卡扣端部具有三角凸块,所述的卡扣具有弹性。
在上述的基于红外线传输信号的智能扫地机器人碰撞缓冲模块中,所述盒体中部设有与侧壁相连的加强肋。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本实用新型将碰撞缓冲模块化,具有拆装方便,结构紧凑,体积小的特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另一视角爆炸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如图1-2所示,基于红外线传输信号的智能扫地机器人碰撞缓冲模块,包括盒体1以及与盒体1配合的盖体3,所述的盒体1内安装红外发射管6a与红外接收管6c,所述的红外发射管6a与红外接收管6c上方安装有pcb板4,所述的盒体1内还安装有旋转臂2和弹簧5,所述的红外接收管6c接收红外发射管6a发射的信号时智能机器人工作,当碰撞时旋转臂2压缩弹簧5并且阻断红外接收管6c接收红外发射管信号,智能扫地机器人停止工作;碰撞消失后弹簧5回复力使旋转臂2复位,所述的红外接收管6c接收红外发射管发射6a的信号。
盒体1四周都有侧壁1d、1n、1c及1p,其中一相对侧壁(1d、1c)上设有卡槽1e及留有缺口(1k、1h),另一相对侧壁(1p、1n)上设有固定柱(1m、1g);卡槽1e与盖体3上的卡扣3a进行卡接,所述的卡扣3a端部具有三角凸块,所述的卡扣具有弹性。,缺口1k为pcb板4上的线盒4e让出空间,缺口1h为旋转臂2的伸出盒体1部分让出空间,定位柱1m用于定位pcb板4上的定位口4c,螺钉7c经过pcb板4上的通孔4a及红外管容纳盒1r上的螺纹孔1u进行固定,固定柱1g用于定位盖体3上的定位口3c,螺钉7a经过盖体3上的通孔3d及盒体1底表面的通孔1y与相应的螺纹孔(图中未画出)进行固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信多达电器有限公司,未经杭州信多达电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16142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