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大棚栽培马铃薯的隔离式双垛培育床有效
申请号: | 201520165948.2 | 申请日: | 2015-03-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4796312U | 公开(公告)日: | 2015-11-25 |
发明(设计)人: | 陆宏成;陈根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富阳宏成科技咨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G9/10 | 分类号: | A01G9/1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1400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大棚 栽培 马铃薯 隔离 式双垛 培育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马铃薯栽培设施建造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大棚栽培马铃薯的隔离式双垛培育床。
背景技术:
马铃薯,又名土豆,是一种既可作蔬菜又可作粮食的农产品,在江浙地区通常春季播种,待蔬菜旺季的初夏收获。由于现在种植户采用常规的传统种植方法,其缺陷较多:一是受季节性影响,市场销售价值较低;二是因土壤相对通气性较差,影响生长结果的马铃薯匍匐茎分枝分蘖,致使产量不高;三是易受地虫蚕食危害,破坏马铃薯颗粒的完整,导致产品质量下降。因此,为提高马铃薯种植的经济效益,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情况而提供一种大棚栽培马铃薯的隔离式双垛培育床。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一种大棚栽培马铃薯的隔离式双垛培育床,它包括畦床、防虫网、基质条垛、种块、地膜、凹沟,畦床为长方形条状平整土地床面,防虫网为网孔式罩面,基质条垛为上小下大的条垛状基质带,种块为马铃薯块状种子,地膜为塑料覆盖膜,凹沟为低于畦床地表线的凹面沟,防虫网设置于畦床上面位置,两条基质条垛以左右平行于畦向形式分别设置于防虫网上面左右两位置,种块设置于每条基质条垛上部左右居中位置,地膜设置于左右两条基质条垛上面位置且左右两边覆盖延伸至凹沟位置,凹沟设置于每相邻两畦床之间位置。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畦床,在大棚内呈长方形凸畦形状,宽度约1米,长度视大棚大小而定,土地面宜平整无坑。所述的防虫网,其网孔大小宜在60目左右,既能保证马铃薯毛根向畦床渗透生长,又能隔离阻挡地虫上爬危害新长的马铃薯颗粒。所述的基质条垛,其基质宜采用蘑菇废料,目的在于:一是具有丰富的肥力基础,可提供马铃薯生长所需的营养;二是通气性较好,便于生长出来的匍匐茎分枝分蘖。所述的种块,采用马铃薯切块状种子,每块至少具有1-2个芽苞。所述的地膜,采用银黑双面色地膜,银面朝上黑面朝下,银面朝上的目的在于增强反光性,有利于调节温度,促进马铃薯结薯,黑面朝下的目的在于更好地为马铃薯薯块发育提供黑暗环境,以避免青皮薯,提高商品性。
本实用新型,大棚宽度宜设置两条畦床为宜,畦床平整后铺上防虫网并浇透水,然后每条畦床铺左右两条基质条垛,再将种块播种。在同一基质条垛上种块播种间距约为30cm,种块芽苞朝上,芽苞以露出基质为宜。在同一畦床左右两条基质条垛上面覆盖双面色地膜,需拉挺,左右两边多余部分均匀放入两侧凹沟中。当10-15天后,马铃薯芽开始生长并顶起地膜时,在顶起处破膜让芽苗伸出于外,以便马铃薯生长。
本实用新型,在畦床上采用左右双基质条垛设置,在中间留有一定空隙,更有利于环境通气,匍匐茎发育会更好,产量更高。
本实用新型,设置于大棚之中栽培马铃薯,播种时间宜在10月初,春节前可采收上市。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特点:通气性比单条基质条垛更好且产量高;能防地虫危害,确保产品质量;能改变收获季节,有利提升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图1为隔离式双垛培育床剖面结构示意图,其标记说明:畦床1,防虫网2,基质条垛3,种块4,地膜5,凹沟6,地表线7。
图2为隔离式双垛培育床在大棚内的俯视示意图,其标记说明:畦床1,凹沟6,马铃薯生长芽苗8,大棚钢架9,大棚帐膜1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一种大棚栽培马铃薯的隔离式双垛培育床,它包括畦床1、防虫网2、基质条垛3、种块4、地膜5、凹沟6,畦床1为长方形条状平整土地床面,防虫网2为网孔式罩面,基质条垛3为上小下大的条垛状基质带,种块4为马铃薯块状种子,地膜5为塑料覆盖膜,凹沟6为低于畦床1地表线7的凹面沟,防虫网2设置于畦床1上面位置,两条基质条垛3以左右平行于畦向形式分别设置于防虫网2上面左右两位置,种块4设置于每条基质条垛3上部左右居中位置,地膜5设置于左右两条基质条垛3上面位置且左右两边覆盖延伸至凹沟6位置,凹沟6设置于每相邻两畦床1之间位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富阳宏成科技咨询有限公司,未经富阳宏成科技咨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16594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