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干馏低变质烟煤的全循环干馏炉有效
申请号: | 201520177695.0 | 申请日: | 2015-03-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4644266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9-16 |
发明(设计)人: | 赵杰;史剑鹏;薛选平;陈晓菲;李水锋;张峻青;谢建锋;田朋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陕西冶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0B51/00 | 分类号: | C10B51/00 |
代理公司: | 西安吉盛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108 | 代理人: | 张培勋 |
地址: | 710032 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经***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干馏 变质 烟煤 循环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低阶煤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干馏低变质烟煤的全循环干馏炉。
背景技术
按照煤化作用的深浅程度分类,将原煤可分为低阶煤、中阶煤和高阶煤。低阶煤主要包含褐煤和低变质烟煤(长焰煤、不黏煤、弱黏煤)。我国已查明低阶煤资源储量为4664.78×108t(其中低变质烟煤已查明资源储量为3330.09×108t),占全国煤炭资源总量的45.68%(其中低变质烟煤占全国煤炭资源总量的32.61%),占非炼焦煤的63.06%(其中低变质烟煤占非炼焦煤的45.01%)。
我国低变质烟煤中大部分作为动力用煤直接燃烧,少部分作为干馏气化原料,得到的固体产品称为兰炭。兰炭又称半焦,是一种新型的炭素材料,具有固定炭高、比电阻高、化学活性高、含灰份低、铝低、硫低、磷低的特性,可部分代替焦炭(冶金焦)而用于化工、冶炼、造气等行业。
目前利用低变质烟煤干馏以采用内热式直立炭化炉干馏为主,工业应用化炉型有陕西冶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的SH系列、陕西神木县三江煤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研制的 SJ 系列以及中钢集团鞍山热能研究院设计的 ZNZL系列(王永军发表在《化学工业》2009年9月第27卷第9期23-26页论文报道,其它炉型及工艺可参见此文介绍。)。此三种炉型加热原理基本类似,通过向炉内鼓入空气与煤气燃烧产生的“高温废气”提供热量干馏原煤,干馏气与“高温废气”混合后导出炉外,经洗涤、净化处理回收煤焦油与煤气。加工生产的煤气含有大量无用组分、热值较低,氮气和二氧化碳成分总和高达50%左右,煤气热值低。由此导致后续煤气净化系统庞大,而且下游煤气综合利用领域受限或者投资加大。而完善现有干馏设备、提高煤气有效组分对后续煤气综合利用意义重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低温干馏低变质烟煤的全循环干馏炉,旨在解决目前行业内低变质烟煤干馏生产煤气热值低的弊病。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低温干馏低变质烟煤的全循环干馏炉,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干馏低变质烟煤的全循环干馏炉,包括干馏炉炉体,所述干馏炉炉体从上至下依次分为:预热段、干馏段以及冷却段,干馏炉炉体的顶端设置有与所述预热段连通的辅助煤仓,辅助煤仓的上端通过电液动插板阀联接有原煤储仓;所述冷却段联接有多个排焦箱,所述排焦箱的下端联接有星型卸料阀,冷却段及排焦箱内部穿插有换热煤气管道;干馏段的底部设置有热循环煤气输入管,干馏段还设置有将干馏完成的兰炭均匀分散至各排焦箱的热循环煤气布气拱道。
上述预热段的上端设置有布料器,该布料器顶部设置有可将干馏炉煤气吸出的集气管。
上述辅助煤仓内设有4处通向干馏炉炉体预热段的落料点,所述布料器设在预热段上端位于落料点的下方位置。
上述辅助煤仓上设有防爆盖。
上述预热段、干馏段以及冷却段均设有连接外部测温装置的热电偶。
上述热循环煤气布气拱道内部设置有配风室,配风室设置有热循环煤气输入管的热循环煤气进口和进气孔。
上述配风室设有连接外部测温装置的热电偶。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在干馏炉预热段设置有布料器使原煤均匀分布,在干馏段内部设置有热循环煤气布气拱道,完成干馏过程;采用冷煤气回收干馏完成的兰炭余热作为热循环煤气的原料,充分利用余热。本实用新型采用原煤与热循环煤气直接接触完成干馏,热效率高且传热快,且解决了目前行业内低变质烟煤干馏所产煤气热值低的弊病。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00、原煤储仓;110、电液动插板阀;120、辅助煤仓;130、防爆盖;200、集气管;210、布料器;220、干馏炉炉体;230、热电偶;240、热循环煤气布气拱道;250、配风室;260、热循环煤气进口;270、进气孔;310、排焦箱;320、换热煤气管道;330、星型卸料阀。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陕西冶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陕西冶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17769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