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瓷瓶超声波探伤耦合剂涂抹的专用工具有效
申请号: | 201520186127.7 | 申请日: | 2015-03-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4486088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7-22 |
发明(设计)人: | 钱家阳;余卫成;吴望业;李宁;范镔;刘斐;程燕云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家电网公司;国网浙江桐庐县供电公司;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杭州供电公司 |
主分类号: | B05B9/04 | 分类号: | B05B9/04;B05B12/00;G01N29/28 |
代理公司: | 浙江翔隆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06 | 代理人: | 王晓燕 |
地址: | 10003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瓷瓶 超声波 探伤 耦合 涂抹 专用工具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涂抹工具,尤指一种瓷瓶超声波探伤的耦合剂涂抹专用工具。
背景技术
目前无损检测项目正愈来愈多地应用于电力工业生产实践之中,电力系统中广泛使用瓷瓶作为绝缘材料,瓷瓶由于经运输和安装,收到震动和受力的影响,判断其内部是否有损伤就变得很困难。超声波探伤以其独特的优势正逐步推广应用瓷瓶探伤检测项目之中。而超声波检测需使用耦合剂,用于排除探头和被测物之间的空气,使超声波能有效的穿入被测物,达到有效检测的目的。目前常规耦合剂涂抹方式是通过手动挤压耦合剂瓶子来实现,由于瓷瓶安装位置较高,而上下法兰附近检测空间相对较小,耦合剂的涂抹变得相对不易,涂抹不均匀,且由于耦合剂涂抹和探头检测存在时间差,耦合剂会下挂流失,给检测工作带来困难。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和提出的技术任务是对现有技术方案进行完善与改进,提供瓷瓶超声波探伤耦合剂涂抹的专用工具,以实现快速均匀涂抹瓷瓶超声波探伤耦合剂的目的。为此,本实用新型采取以下技术方案。
瓷瓶超声波探伤耦合剂涂抹的专用工具,包括喷头、软管、耦合剂容器、动力源,所述的喷头通过软管连接到耦合剂容器,并通过动力源控制软管内耦合剂的流动;所述的喷头包括一个扁矩形喷嘴、圆柱形进液口,所述的喷嘴的侧面粘贴在瓷瓶探伤的超声波探头的侧面,喷嘴前端与超声波探头的前端对齐,喷嘴的宽度要大于超声波探头的探测宽度,喷头进液口嵌接在软管内。实现瓷瓶超声波探伤耦合剂的快速均匀即时涂抹。
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完善和补充,本实用新型还包括以下附加技术特征。
所述的喷嘴前端设有喷口,喷口的后方设有扁矩形直喷道,所述的喷嘴喷口宽度方向与超声波探头的前端圆弧面的轴向相同,直喷道宽度与超声波探头的探测宽度相同。以尽量少的耦合剂覆盖整个超声波探头的探测宽度。
所述的喷口前端内侧沿周均设有向外的斜角面;所述的喷口的内侧尺寸与直喷道相同。保证耦合剂在喷出喷口时喷射宽度大于超声波探测宽度。
所述的进液口内外均为圆柱形,进液口的头部外侧为倒角过渡。便于安装软管。
所述的进液口设置于喷嘴后端的中线上。进液口与直喷道相交部位朝喷口的一侧开设有扇状腔。保证耦合剂进入直喷道后能够尽可能均匀散射到直喷道内。
所述的喷头前部呈直角梯形。喷头前端厚度小于中后部,可以减轻重量,减少材料的使用,携带轻巧,有利于长时间手持。
所述的动力源包括蠕动泵及用于驱动蠕动泵的锂电池电源。蠕动泵体型小重量轻并且能够精确控制流量,锂电池电源重量轻,性能稳定,放电电流大,能够提供足够的电量。
所述的耦合剂容器和动力源放置于便携式背包内。便于携带。
有益效果:可以精确的控制耦合剂流量,并且可随着探头同步移动并均匀的涂抹在被测试瓷瓶上,涂抹与检测实现“零时差”,耦合剂能够涂抹覆盖探头的全检测面。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工作原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喷头二维透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喷头二维透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喷头安装示意图。
图中:1-喷头;2-软管;3-耦合剂容器;4-动力源;5-蠕动泵;6-锂电池;7-喷嘴;8-进液口;9-直喷道;10-喷口;11-超声波探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如图1-4所示,瓷瓶超声波探伤耦合剂涂抹的专用工具,包括喷头1、软管2、耦合剂容器3、动力源4,所述的喷头1包括一个扁矩形喷嘴7、圆柱形进液口8,喷头1通过内径3mm、外径5mm的耐磨、耐腐蚀硅胶软管2连接到耦合剂容器3,为了方便硅胶软管2套接在喷头1的进液口8,进液口8内外均为圆柱形,进液口8的头部外侧为倒角过渡,进液口8外径为3mm,硅胶软管2与进液口8为过盈配合。
为了实现零时差涂抹耦合剂与超声波探测,所述的喷嘴7的侧面粘贴在瓷瓶探伤的超声波探头11的侧面,喷嘴7前端与超声波探头11的前端对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家电网公司;国网浙江桐庐县供电公司;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杭州供电公司,未经国家电网公司;国网浙江桐庐县供电公司;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杭州供电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18612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