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适用于中小河流的浮床有效
申请号: | 201520186808.3 | 申请日: | 2015-03-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4675893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9-30 |
发明(设计)人: | 霍炜洁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2F3/32 | 分类号: | C02F3/32;C02F3/34 |
代理公司: | 北京英创嘉友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47 | 代理人: | 桑传标;陈庆超 |
地址: | 100038 北京市海***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适用于 中小 河流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态浮床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适用于中小河流的浮床。
背景技术
随着区域人口密度的增加和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生活和工业污水的排放量快速上升,很多河流的污染负荷已接近或超过其临界值,污染形势严峻。农村中小河流生态系统更为脆弱,面临一系列的河道形态改变,生物栖息地破坏、水质恶化等威胁。
目前,国内外已开发出许多富有成效的水环境治理技术,其中生态修复措施由于具有处理效果好、工程造价低、无需耗能运行等优点而在河道治理方面深受青睐。常用的生态修复措施有河道内栖息地修复与加强技术、河道曝气技术、生态浮床技术等。其中,生态浮床技术是一种高效、简便、低成本,并具有一定景观效果的水质净化措施,这种技术的好处在于可以通过植物根系吸收及附着生物代谢富营养水体中的氮磷等物质,从而起到净化水体,去除污染物的作用。
生态浮床通常应用于湖泊、水库等水流较缓慢的水体,而在河道修复中较少应用,原因在于河道中的水流冲击较大,在其中设置浮床难以保证浮床自身结构稳定。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适用于中小河流的浮床,该浮床具有较高的结构稳定性,能够经受水流的冲击。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浮床,包括浮床体、浮床固定装置和漂浮装置,其中,所述浮床体具有围绕成三角形的第一床边、第二床边和第三床边,所述第一床边沿所述河岸设置,所述第二床边位于所述第三床边的上游,所述第二床边与第一床边之间的夹角小于90°。
优选地,所述第二床边与第一床边之间的夹角在25°至35°之间,所述第三床边与第一床边之间的夹角在55°至65°之间,所述第二床边与第三床边之间的夹角在85°至95°之间。
优选地,所述浮床固定装置包括两个浮床固定桩和两个浮床固定绳,两个所述浮床固定桩沿所述河岸间隔设置,所述浮床体通过所述浮床固定绳固定于两个所述浮床固定桩。
优选地,沿所述第一床边设置有缓冲垫。
优选地,所述浮床体包括位于上方的植物种植层和位于下方的生物膜反应层,所述生物膜反应层包括从所述植物种植层向下延伸的多个布条,该多个布条上附着有微生物,并且每个布条的下端捆绑有重力块。
优选地,所述布条的下端延伸至河底。
优选地,所述植物种植层包括多个支撑杆和植物固定杯,所述多个支撑杆交错布置以形成网格结构,所述植物固定杯设置在所述网格结构的各个网孔中,所述布条的上端捆绑在所述支撑杆上。
优选地,所述网孔的孔径在5cm至8cm之间。
优选地,所述漂浮装置围绕所述浮床体的边缘设置。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由于浮床平面呈三角形,且浮床的上游面(第二床边)与河岸之间的夹角小于90°,使得上游面起到引流作用,即,能够将水流引向河道主槽,从而可以减少水流对浮床的冲击,同时避免水流冲刷河岸,增强浮床的结构稳定性。并且,由于浮床沿河岸设置,因此能够方便维护人员进行浮床的管理和维护。
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的浮床的俯视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的浮床的剖视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浮床体 10 第一床边 20 第二床边
30 第三床边 40 植物种植层 41 支撑杆
42 网孔 43 植物 50 生物膜反应层
51 布条 52 重力块 2 河岸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适用于中小河流的浮床,包括浮床体1、浮床固定装置和漂浮装置,其中,浮床体1具有围绕成三角形的第一床边10、第二床边20和第三床边30,第一床边10沿河岸2设置,第二床边20位于第三床边30的上游,第二床边20与第一床边10之间的夹角小于9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18680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制胺工业废弃油水处理系统
- 下一篇:农村分散式小型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