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轨道车辆的空调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520188031.4 | 申请日: | 2015-03-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4548131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8-12 |
发明(设计)人: | 唐金成;应之丁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中辆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1D27/00 | 分类号: | B61D27/00 |
代理公司: | 淮安市科文知识产权事务所 32223 | 代理人: | 谢观素 |
地址: | 223699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轨道 车辆 空调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轨道车辆制造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轨道车辆的空调系统。
背景技术
空调系统是轨道车辆设备中最为重要的部件之一,目前传统空调系统主要由压缩机、冷凝器、管路系统、蒸发器、风机、风道等主要部件构成。其中,压缩机、冷凝器、管路系统、蒸发器、风机都集中设于车厢顶部的箱体内,通过风机向车厢内的风道进行送风,以达到空气调节的目的。但是由于有风道的长度较长,为了保证送风效果,风机的功率比较大,工作的时候噪声较大。
另外由于目前传统空调系统的工作模式是先通过回风风道将车厢内的空气抽入冷蒸发器,使空气与蒸发器中的经过压缩机、冷凝器冷凝后的冷媒进行热交换,然后将热交换之后的冷空气通过风机吹向车厢内的冷风风道。这种工作模式下,由于是对大量的空气进行调节,所以涉及到的设备都必须是大功率的,不仅导致设备庞大,增加了车厢的重量以及工作能耗,而且使得车厢的重心也升高了,导致车厢行驶的时候稳定性不高。
目前传统空调系统的蒸发器只有一个,车厢内的冷风风道虽然可以设有多个出风口,并且也可以调节出风口的出风风量,但是出风口的出风温度都是相同的,不能调节。但是由于车厢内的乘客体质不同,对于某一温度冷风吹在身上的感觉也并不相同,所以对于某一温度的冷风会有乘客觉得冷同时也会有乘客觉得热,无法满足乘客的差异性。
车载电源是轨道车辆设备中最为重要的部件之一,车载电源的工作温度环境的好坏是影响车载电源使用寿命一个重要的因素。当车载电源的工作温度在25摄氏度左右的时候,车载电源的效率最高,使用寿命最长。目前,轨道车辆车载电源基本都采用自然风冷或强制风冷的冷却方式,如果通过自然风冷,则导致车载电源在不同的季节发挥出的作用大不相同,此种使用方式导致车载电源工作环境大部分时间不在理想的工作温度范围内,尤其是在夏天,室外空气温度达到三、四十摄氏度,而经阳光照射后的轨道车表面温度则甚至可以达到五、六十摄氏度;另外在冬天,室外空气温度仅有零摄氏度甚至零摄氏度以下,车载电源在这两种极端温度环境下工作,不仅会导致车载电源利用效率低,降低了车载电源的使用寿命,而且还可能会导致车载电源烧毁,增加了企业不必要的损失,提高了成本;另外采用自然风冷还会增加风阻,增加轨道车辆的能耗。而普通的强制风冷形式则需要对车载电源提供额外的风冷装置,造成了额外的能耗。
另外,由于车厢内外的温差较大,导致换气之后空调需要消耗额外的能量,以使车厢内的空气再次达到人体舒适的温度。为了提高空调的效果,同时降低空调的能耗,一般车厢内的空气为内循环,但是时间长了之后,车厢内的空气质量就会越来越差,车厢内空气中会含有的各种病菌则会传染乘客。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轨道车辆的空调系统,车厢内进行换气的时候,通过风机A将车厢内的空气吹向车载电源箱体内,并通过车载电源箱提内的热交换器B对车载电源分别进行热传导和热对流两种方式的热交换,有效降低车载电源和车载电源箱体内的温度,保证车载电源可以正常工作;
车厢内进行换气的时候,提高了空调由于换气后再次调节至人体舒适温度的效率,减少了空调由于换气后再次调节至人体舒适温度的额外能耗;
车厢内进行换气,可以保证车厢内空气的清新;
将空调系统的蒸发单元设于车厢内,另外取消了车厢顶部的风机,使得车厢顶部的空调系统结构大大减小,不仅可以降低了车厢的重量和重心,使得车厢行驶更加稳定;而且可以降低车厢行驶时候的风阻;
通过将多个蒸发单元依次并联分布于车厢内顶部,无需在车厢内贯穿设有风道,也无需使用大功率风机将风道内的空气进行引流,不仅降低了车厢的重量,而且降低了能耗;
通过多个蒸发单元分别对车厢内的局部区域的空气单独进行调节,不仅效果更佳,而且还可以针对车厢内不同区域的乘客要求,进行差异化调节;
通过将回风管设于蒸发单元的两侧,更有利于车厢内空气的循环流通,提高了空调的调节效果;
通过箱体外表面以及热交换管上所设的保温层结构,避免热量损失,提高了箱体对于电源的恒温效果。
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中辆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江苏中辆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18803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