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栽植人工水草的生态型河流人工丁字坝有效
申请号: | 201520195856.9 | 申请日: | 2015-04-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4644957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9-16 |
发明(设计)人: | 陈庆锋;马君健;赵长盛;丁世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省分析测试中心 |
主分类号: | E02B3/06 | 分类号: | E02B3/06;A01G33/00;C02F3/32 |
代理公司: | 济南泉城专利商标事务所 37218 | 代理人: | 褚庆森 |
地址: | 250014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栽植 人工 水草 生态型 河流 丁字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人工丁字坝,更具体的说,尤其涉及一种栽植人工水草的生态型河流人工丁字坝。
背景技术
现有河流中的人工丁字坝整体为土桩或水泥桩结构,建立在河流的一侧,具有对河流中部分水利截留的作用。由于整个丁字坝不透水,使得丁字坝后方水域处于静止状态,形成死水区,水域长期不流动不利于发挥河流的自净能力。如果有一种透水性丁字坝,既能满足游人沿丁字坝涉足的需求,又可避免河流由于丁字坝的截留存在“死水”区域的现象,可有效增强河流的净化能力。
由于河流周边农田化肥大量施用,导致现有河流存在富营养化污染,富营养化的河流如得不到及时治理,易导致水生藻类的滋生繁衍,藻类植物的生长又会耗尽水中的含氧量,致使水生动物的死亡、灭绝,进一步加剧河流水质恶化和生态破坏。对污染河流营养化的治理,去除河流中氮磷等污染物是关键。
人工水草是一种生物膜载体和仿生系统,模仿污水处理系统内的植物学原理,通过优化生物填料载体以使其利于生物膜的形成和再生,从而大大提高污水处理的效果,对污水具有较好的净化效果。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了克服上述技术问题的缺点,提供了一种栽植人工水草的生态型河流人工丁字坝。
本实用新型的栽植人工水草的生态型河流人工丁字坝,包括依次间隔均匀分布的木桩,木桩的底端固定于河流的泥土之中;其特别之处在于:所述木桩的外围设置有一层透水的土工布,所有木桩所围区域的内部由下至上依次设置有粗砾石层和细砾石层,细砾石层的上方设置有碎石层,碎石层中栽植有对河流进行净化的水生植物;细砾石层的两侧均匀固定有若干栽培筒,栽培筒内种植有对河流净化的人工水草;来水方向一侧土工布的下部设置有便于水流进入的底端进口,背向来水方向一侧土工布的上部设置有便于水流流出的上端出口。
木桩的下端固定于河流的泥土之中,实现对整个丁字坝的固定和支撑作用,土工布既能对粗砾石层和细砾石层中的石块进行围护,有保证了所形成丁字坝的透水性。在丁字坝的上表面和两侧面分别栽植水生植物和人工水草,使得丁字坝具有很强的对河流的净化能力。通过在来水方向一侧的土工布下方开设底端进口,背向来水方向的土工布上方开设上端出口,这样,河流流水就会从丁字坝的下方进入,从另一侧的上方流出,会与水生植物和人工水草的根系充分接触,对水中氮、磷元素进行吸收,有利于减少河流营养化现象的发生,增强了河流的水质自净能力。
本实用新型的栽植人工水草的生态型河流人工丁字坝,所述栽培筒的两端开口,栽培筒以开口朝外的倾斜形式固定于细砾石层中。
本实用新型的栽植人工水草的生态型河流人工丁字坝,所述丁字坝的宽度为河流宽度的1/3~1/2,丁字坝的厚度为0.5~1m,丁字坝的高度处于河流水位线上下0.2m范围之间。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生态型人工丁字坝,通过在木桩的外围设置土工布,有效地实现了对内部石块的围护作用;通过在细砾石层的两侧种植人工水草,在碎石层上栽植水生植物,利用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对氮、磷元素的吸收,来实现对河流中水体的净化,有效地增强了河流的自净化能力。通过在来水方向一侧的下方开设底端进口,在背向来水方向一侧的上方开设上端出口,使得水流在丁字坝内由低至高地流动,并经石块的截留阻挡后,有利于水体与植物根系充分接触,进一步增加了对河流的净化能力。本实用新型的丁字坝结构简单合理,建造成本低,对河流的净化能力强,有益效果显著,便于应用推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生态型人工丁字坝的俯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生态型人工丁字坝的左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生态型人工丁字坝的右视图;
图4为图1中A-A截面的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生态型人工丁字坝在河流中的布设图;
图中:1木桩,2土工布,3粗砾石层,4细砾石层,5碎石层,6水生植物,7栽培筒,8人工水草,9底端进口,10上端出口,11河流,12丁字坝。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省分析测试中心,未经山东省分析测试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19585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异型反台阶消力池
- 下一篇:一种泥石流冲击力实验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