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具有隔杂跌水结构的生态处理渠有效
申请号: | 201520197283.3 | 申请日: | 2015-04-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4508940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7-29 |
发明(设计)人: | 王文林;刘波;唐晓燕;万寅婧;李文静;李强;盛明;庄巍;何斐;梁斌;李维新;潘国权;王昌群;卢佳新;陈永梅 | 申请(专利权)人: | 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南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3/32 | 分类号: | C02F3/32 |
代理公司: | 南京钟山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2252 | 代理人: | 戴朝荣 |
地址: | 210042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跌水 结构 生态 处理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雨水处理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有隔杂跌水结构的生态处理渠。
背景技术
随着城乡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空气及地表下垫面污染愈发严重,且随着地表不透水的面积不断增加,由降雨导致的径流面源污染严重威胁周边水体环境。初期雨水在降雨初期溶解裹胁了空气中的酸性气体及污染气溶胶,落地后,进一步冲刷沥青油毡屋面、水泥路面、雨污渠道中存积的污水、污泥及垃圾等,使得初期雨水中含有浓度较高的有机物、病原体、油脂、悬浮物及氮磷等污染物质,其污染程度通常超过了普通生活污水,因此对初期雨水进行拦截、收集、处理,对于减轻河湖径流面源污染负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现有技术中初期雨水的集中处理方法以生态法为主,通过处理渠对初期雨水进行处理。然而,雨水进入处理渠时会裹杂大量的树叶、石子等杂物,容易导致处理渠堵塞,而且处理渠中由于空间密闭,微生物众多,水中含氧量低,影响处理渠的净化能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技术现状,提供一种能隔离杂物、提高处理渠中含氧量、提升处理渠净化能力的生态处理渠。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具有隔杂跌水结构的生态处理渠,包括渠主体,渠主体具有能使雨水能从渠上游流向渠下游的坡度,其中:渠主体由湿地坝围成,湿地坝包括上游坝体、下游坝体以及侧面坝体,渠主体中设能清洁雨水的人工湿地,上游坝体底部设置有进水口,下游坝体上设置有出水口,进水口和出水口高度齐平,使渠主体形成一个梯形蓄水层;人工湿地中设置有基质,基质包括有黄铁矿石、沸石、火山岩以及蚌壳;沸石提供微生物附着场地,火山岩以及蚌壳对水体补钙除磷,渠上游设置有隔杂坝,隔杂坝具有一定高度能将雨水中夹杂的大块杂物挡住,隔杂坝后侧设置跌水台阶,跌水台阶的最高台阶高度低于隔杂坝,雨水漫过隔杂坝后落在跌水台阶上形成气泡并提升水中含氧量,进水口上设置有隔离杂物的栅栏。
为优化上述技术方案,采取的具体措施还包括:
上述的人工湿地底部设置水泥基层。
上述的人工湿地植物种植于基质缝隙内。
上述的进水口和出水口各三个,其中进水口位于上游坝体靠近渠岸的一侧,出水口位于下游坝体靠近渠中部的一侧。
上述的渠主体的长度为5m至8m。
上述的渠主体的宽2m至4m。
上述的湿地坝的高度为40cm至50cm。
本实用新型的处理渠用于收集、处理雨水,雨水通过湿地坝底部的进水口流入处理渠中,并在人工湿地中进行净化,雨水进入处理渠时会裹杂大量的树叶、石子等杂物,容易导致处理渠堵塞,本实用新型设置了双层隔离杂物的结构,第一层是隔杂坝,该坝具有一定的高度,由于石子等杂物都是位于雨水的下部,因此大部分的石子都会被隔杂坝拦下,而位于上部的雨水则漫过隔杂坝,落在跌水台阶上,第二层隔杂结构是设置在进水口上的栅栏,栅栏作为第二道防线,用于拦截漂浮性杂物等进入处理渠,防止杂物对处理渠造成堵塞。现有的处理渠中由于空间密闭,微生物众多,水中含氧量低,影响处理渠的净化能力,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跌水台阶解决此问题,落在跌水台阶上的雨水形成气泡并提升水中含氧量,这些雨水流入处理渠中,为微生物提供较多的氧,有利于提升处理渠的净化能力。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1)工湿地基质采用黄铁矿石、沸石、火山岩及蚌壳,黄铁矿石作为一种硫化物矿物,可以为脱氮硫杆菌提供硫源,通过硫自养反硝化脱氮,同时对磷也有较好的去除效果,沸石的多孔结构可为微生物附着提供场地,火山岩及蚌壳钙含量高,可与磷酸盐结合固定,提升磷去除效果,结合搭配四季人工湿地植物的吸收作用,有效提升并保证初期雨水污染物质的去除效率。
(2)人工湿地不易堵塞,保证处理渠的畅通。
(3)人工湿地水体含氧量高,净化能力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1-A2剖视图;
图3是图1中B1-B2剖视图;
图4是图1中C1-C2剖视图;
图5是图1中D1-D2剖视图。
其中,附图标记为:渠主体1、渠上游11、渠下游12、湿地坝2、上游坝体21、进水口21a、下游坝体22、出水口22a、侧面坝体23、基质3、水泥基层4、隔杂坝5、跌水台阶6、栅栏7。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南通大学,未经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南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19728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生态沟渠系统处理渠
- 下一篇:一种铁碳微电解反应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