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V型发动机缸体双层冷却水套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520212421.0 | 申请日: | 2015-04-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4646439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9-16 |
发明(设计)人: | 温国生;高晓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科克发动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F1/10 | 分类号: | F02F1/10 |
代理公司: | 重庆中流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14 | 代理人: | 胡长生 |
地址: | 402160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发动机 缸体 双层 冷却水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到V型发动机缸体水冷却技术,特别涉及到一种V型发动机缸体双层冷却水套结构。
背景技术
V型发动机通常设置有冷却水循环系统,用于对发动机缸体进行水冷却。发动机缸体和缸盖均设置有冷却水循环管路,所谓冷却水循环管路实际上是设置在缸体和缸盖上的夹层所构成的水道,通过孔道相互连接形成的冷却水循环管路。通常,将设置在缸体上的水道称之为冷却水套。现有技术V型发动机缸体冷却水套主要由缸体水道和孔道组成,虽然能够对缸体部分进行冷却,但对镶嵌在缸体的缸套和在缸套内运动的活塞等部件的冷却效果并不理想,使得缸套和活塞长期在较高温度下工作,影响了缸套和活塞的使用寿命。当冷却水循环系统出现故障时(如水箱里的冷却水不足),很容易造成缸套和活塞过热,严重的还会造成拉缸事故。显然,现有技术V型发动机缸体冷却水套存在着对缸套或活塞的冷却不够,影响缸套和活塞的使用寿命,或者出现拉缸事故等问题。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V型发动机缸体冷却水套存在的对缸套或活塞的冷却不够,影响缸套和活塞的使用寿命,或者出现拉缸事故等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V型发动机缸体双层冷却水套结构。本实用新型V型发动机缸体双层冷却水套结构,缸体内包括二层冷却水道,一层由设置在缸体与缸套镶嵌处的缸体上的凹坑状渠道与缸套外壁形成的冷却水道,另一层为缸体和缸盖上设置的夹层水道形成的冷却水道;两层冷却水道通过孔道相互连接,且只设置有一个进水口和一个出水口;并且,与水泵和水箱形成冷却水循环。
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V型发动机缸体双层冷却水套结构,设置在缸体与缸套镶嵌处的冷却水道为一个以上。
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V型发动机缸体双层冷却水套结构,连接两层冷却水道的孔道数量为一个以上。
本实用新型V型发动机缸体双层冷却水套结构的有益技术效果是能够对缸套和活塞等零部件进行有效冷却,延长了缸套和活塞的使用寿命。并且,节约了冷却水路的布置空间,有利于发动机小型化,降低了制造成本。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V型发动机缸体双层冷却水套结构的断面示意图。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V型发动机缸体双层冷却水套结构作进一步的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V型发动机缸体双层冷却水套结构的断面示意图,图中,1为缸体,2为缸套,3为缸盖,11为缸体上的水道,12为缸体上的凹坑状渠道,31为缸盖上的水道,32为缸盖孔道,两者相通。由图可知,本实用新型V型发动机缸体双层冷却水套结构,缸体内包括二层冷却水道,一层由设置在缸体1与缸套2镶嵌处的缸体1上的凹坑状渠道12与缸套2外壁形成的冷却水道,另一层为缸体1和缸盖3上设置的夹层水道形成的冷却水道(11,31);两层冷却水道通过孔道32相互连接,且只设置有一个进水口和一个出水口;并且,与水泵和水箱形成冷却水循环。本实用新型V型发动机缸体双层冷却水套结构将缸体与缸套镶嵌处的缸体上的凹坑状渠道与缸套外壁组合形成冷却水道(即第一层冷却水道或水套),由于冷却水直接达到缸套外壁,能够有效对缸套以及在缸套内运行的活塞等零部件进行冷却,延长了缸套和活塞的使用寿命。而由设置在缸体和缸盖上的夹层水道所构成的冷却水道(即第二层冷却水道或水套)能够对缸体和缸盖进行有效冷却,确保了发动机的正常运行。由于第一层水套利用了缸套外壁作为管路的一部分,节约了冷却水道的布置空间,有利于发动机小型化,降低了制造成本。
显然,本实用新型V型发动机缸体双层冷却水套结构的有益技术效果是能够对缸套和活塞等零部件进行有效冷却,延长了缸套和活塞的使用寿命。并且,节约了冷却水道的布置空间,有利于发动机小型化,降低了制造成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科克发动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重庆科克发动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21242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