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高压实验的微压差计量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20227522.5 | 申请日: | 2015-04-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4594616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8-26 |
发明(设计)人: | 岳湘安;安维青;张立娟;方欣;冯雪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
主分类号: | G01L13/00 | 分类号: | G01L1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赵燕力 |
地址: | 102249***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高压 实验 微压差 计量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压差测量技术,涉及高压环境下微流动和渗流实验中微压差的测量,尤其涉及一种用于高压实验的微压差计量装置。
背景技术
与致密油气藏开采相关的模拟实验压力可以达到几十甚至近百兆帕,而在超低流速下的压差仅为10-2兆帕量级。目前,在实验室和工业中微压差测量使用的微压差传感器多数都是压电式传感器。压电式传感器的原理是通过测压膜片感应压力,确定压力大小。如果要在高压环境下使用,则需要通过加厚测压膜片来实现。由于测压膜片越厚,其测量精度越低,精度高的微压差传感器的工作压力很低,而耐高压的压差传感器的测量精度一般较低。现有的微压差传感器,测量0.05兆帕压差时,传感器膜片破裂压力仅为2MPa,难以满足高压实验的要求。因此,解决高压环境下微压差的测量是油气藏(特别是致密油气藏)开采相关实验亟待攻克的技术难点。另外,在微系统、微结构、微器件等的微尺度流动实验中,高压环境下微压差的测量也是亟待解决的难点。
由此,本发明人凭借多年从事相关行业的经验与实践,提出一种用于高压实验中的微压差计量装置,以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高压实验的微压差计量装置,能够精确测量高压条件(压力上限为60MPa)下的微压差,以克服现有压差测试仪器对高压微压差测试适应性的限制。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用于高压实验的微压差计量装置,包括依次竖直设置的一丝杆升降机、一光栅尺、四个耐高压测压管;第一耐高压测压管的顶端并联第一阀门、第二阀门与第九阀门,所述第一阀门另一端连接第二耐高压测压管的顶端,所述第二阀门另一端与被测流体高压管线相连,所述第九阀门的另一端与外界环境相通;所述第二耐高压测压管的底端并联第一管线与第三阀门,所述第一管线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耐高压测压管的底端连接;所述第三阀门另一端与第三耐高压测压管的底端相连;所述第三耐高压测压管的顶端通过一第二管线与所述第二耐高压测压管的顶端相连;第四耐高压测压管的顶端并联有第四阀门、第五阀门与第七阀门,所述第四阀门另一端与所述第三耐高压测压管的顶端相连,所述第五阀门另一端连接被测流体低压管线;所述第七阀门与第一注入泵相连,所述第四耐高压测压管的底端并联第六阀门与第八阀门,所述第八阀门另一端与第二注入泵相连;所述第六阀门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三耐高压测压管的底端;所述丝杆升降机上及所述光栅尺上分别套设一能上下移动的第一滑块、第二滑块,所述第一耐高压测压管至第四耐高压测压管的外部分别套设有能上下移动的第一环形电感传感器至第四环形电感传感器,所述第一滑块、第二滑块及第一环形电感传感器至第四环形电感传感器由一水平设置的连接杆依次固定连接并位于同一水平线上;一伺服电机通过一减速箱与所述丝杆升降机相连,所述伺服电机、光栅尺、第一环形电感传感器至第四环形电感传感器均与数据采集处理控制系统电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丝杆升降机包括一竖直设置的丝杆,所述丝杆底部设置一能带动该丝杆转动的转动连接装置,该转动连接装置与所述减速箱传动连接,所述第一滑块螺纹连接在所述丝杆外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四个耐高压测压管由非金属耐高压管制成,所述四个耐高压测压管的内径大于等于0.3毫米小于等于1毫米,所述四个耐高压测压管的长度大于等于1米小于等于1.5米。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四个耐高压测压管的内径为0.3毫米。
第一注入泵中的第一测压液为弱电感液体;所述第二注入泵中的第二测压液为强电感液体。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第一注入泵中的第一测压液为水或油;所述第二注入泵中的第二测压液为水银。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第一测压液为水;所述第二测压液为水银。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四个环形电感传感器的内径均大于等于5毫米小于等于21毫米。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四个环形电感传感器的内径均为5毫米。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光栅尺的精度为1微米,其长度为1.5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未经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22752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砂轮静平衡检测装置
- 下一篇:伺服张力器的张力测量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