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锅炉排烟余热回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20236804.1 | 申请日: | 2015-04-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4555751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8-12 |
发明(设计)人: | 徐利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三汇能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8D7/00 | 分类号: | F28D7/00;F28F1/36;F28F9/00;F28F1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易正达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518 | 代理人: | 路远 |
地址: | 10004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锅炉 余热 回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循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热交换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生物质锅炉可以产生良好的热值用于生活供暖,同时烟气中的有害物质很少,十分符合环保要求。但是在燃烧过程中,往往部分热能随烟气直接排出,造成能源浪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锅炉排烟余热回收装置,解决烟气中热能无法高效换热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锅炉排烟余热回收装置,包括密封腔体、上隔离板、下隔离板、烟管和圆形凸台,上隔离板和下隔离板将密封腔体分割成独立的上腔体、中腔体和下腔体,在上腔体的侧壁上端开设一个排烟通孔,在下腔体的侧壁下端与排烟通孔相对的位置开设一个进烟通孔,在中腔体的侧壁上端开设一个排水通孔,在中腔体的侧壁下端与排水通孔相对的位置开设一个进水通孔,在下腔体的下端面开设一个凝水通孔;
烟管的上端贯穿并固定在上隔离板上,烟管的下端贯穿并固定在下隔离板上,烟管平行排列在上腔体和下腔体之间,通过烟管连通上腔体和下腔体;
一个圆形凸台安装在上腔体的上端面,另一个圆形凸台安装在下腔体的下端面。
还包括翅片,翅片为螺旋形的金属薄片,翅片内圈边缘固定在烟管的外壁上;相邻翅片的边缘保持相同的间距。
所述中腔体内边缘的烟管上的翅片缠绕方向与中部的烟管上的翅片缠绕方向相反。
所述烟管的内径沿轴线方向间隔扩大,烟管的外径相应扩大。
所述圆形凸台为二阶、三阶或五阶,各阶边缘平滑过渡。
本实用新型的锅炉排烟余热回收装置,利用流体动力学原理,形成可利用的湍流和紊流,减缓流体局部流速,可以有效提高烟气与热媒的换能速度和效能,改善热媒与烟气的有效接触面积,实现充分换热。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锅炉排烟余热回收装置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锅炉排烟余热回收装置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包括密封腔体01、上隔离板02、下隔离板03、烟管04、翅片05和圆形凸台06,利用上隔离板02和下隔离板03将密封腔体01分割成三个独立的上腔体、中腔体和下腔体,在上腔体的侧壁上端开设一个排烟通孔12,在下腔体的侧壁下端与排烟通孔12相对的位置开设一个进烟通孔11,在中腔体的侧壁上端开设一个排水通孔14,在中腔体的侧壁下端与排水通孔14相对的位置开设一个进水通孔13,在下腔体的下端面开设一个凝水通孔15;
烟管04为紫铜质地的圆管,烟管04的上端贯穿并固定在上隔离板02上,烟管04的下端贯穿并固定在下隔离板03上,烟管04平行排列在上腔体和下腔体之间,通过烟管04连通上腔体和下腔体;
翅片05为螺旋形的金属薄片,翅片05内圈(即靠近其轴线的内侧边缘)边缘固定在烟管04的外壁上;相邻翅片的边缘保持相同的间距;
还包括两个圆形凸台06,一个安装在上腔体的上端面,另一个安装在下腔体的下端面;圆形凸台06为二阶、三阶或五阶,各阶边缘平滑过渡。
实际应用中,包含余热的烟气大约180度,从进烟通孔11流入下腔体,受圆形凸台06压缩后后,沿烟管04流向上腔体,在上腔体受到进一步压缩,导致在烟管04中的流动烟气流速变缓。冷水由进水通孔13流入中腔体,在向排水通孔14流动的过程中受翅片05干扰形成搅拌,与烟管04中的流动烟气实现充分换热,最后流出排烟通孔12的烟气温度下降至60度左右,流出排水通孔进入供暖回路的水温为80度左右。
为进一步使中腔体中的冷水在流动过程中充分搅拌,中腔体内边缘烟管04上的翅片05缠绕方向与中部烟管04上的翅片05缠绕方向相反,可以使水流产生剧烈的上下搅拌。
如图2所示,在实施例1其他结构不变的基础上,取消翅片05,降低制造成本,采用内部挤涨的方法,使烟管04的内径沿轴线方向间断扩大(形成大内径于小内径交替),相应的烟管04的外径沿轴线相应扩大,即烟管04的断面直径沿轴线周期性扩大和缩小。采用本结构可以使烟管中的烟气流速减缓并形成与关闭的充分接触,有利于换热。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为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三汇能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未经北京三汇能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23680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