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大宽度基坑支护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520237063.9 | 申请日: | 2015-04-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4626419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9-09 |
发明(设计)人: | 罗海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罗海军 |
主分类号: | E02D17/04 | 分类号: | E02D17/04;E02D19/1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25000 浙江省温***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宽度 基坑 支护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大宽度基坑支护结构,适用于建筑施工领域。
背景技术
如果基坑宽度较大,支撑梁轴力会很大,一些支撑梁会由于承力不够而破坏。另外,支撑梁边缘附近的剪力很大,工程实践中部分支撑梁边缘附近的混凝土因抗剪强度不够而受到破坏。在基坑宽度较大情况下支撑梁跨度会很大,中部弯矩会很大,一些工程支撑梁中部会弯压破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提供一种大宽度基坑支护结构,解决大宽度基坑支护结构施工安全的问题。
为此,本实用新型支护桩外侧设置止水帷幕,如果场地存在承压水层,止水帷幕深度为25~30m,采用三轴水泥搅拌桩止水帷幕,水泥搅拌桩采用三排。如果没有承压水层,止水帷幕深度为15~20m,采用二轴水泥搅拌桩止水帷幕,水泥搅拌桩采用二排。
为了防止支护桩内侧被动土隆起,支护桩内侧被动土采用高压水泥浆进行加固,加固部位为基坑底标高以下基坑开挖深度1~1.2倍,加固宽度为1~1.5m。
本实用新型根据大宽度基坑的特点,将工程桩作为支撑梁的支撑点,使支撑梁变成连续梁,从而减少支撑梁的跨度。对预应力筋进行电热张拉,使预应力钢筋和混凝土的共同承力效果更好,可以承受更大的弯矩和轴力。预应力钢筋在支承点附近折起,可以有力抑制剪切破坏的发生。
支护桩顶部设置冠梁,冠梁混凝土强度大于或等于C30,冠梁高度为700~1000mm,支撑梁和工程桩联结,工程桩钢筋伸入支撑梁后弯折成直角进行锚固,锚固长度为40倍工程桩钢筋直径,支护桩成为支撑梁的两个固定支座,而工程桩成为支撑梁的支承支座,支撑梁成为连续梁结构,这就大大缓解了支撑梁所承受的弯矩。支撑梁采用预应力钢筋,预应力钢筋采用折线张拉,折线点设置在连续梁结构中单跨的1/3和单跨的2/3部位,由于在连续梁结构中,支承点和单跨1/3点之间部位是以负弯矩承力为主的,本实用新型契合这个特点在支承点和单跨1/3点之间钢筋采用斜向布置,使钢筋受力效率充分发挥。锚固件将预应力钢筋固定在钢垫板。
预应力钢筋斜向段中部设置支顶装置,通过支顶装置高度控制斜向段角度。为减小摩阻,支顶装置顶面做成圆弧形,在支顶装置的弧面上粘贴1条5mm厚的聚三氟乙烯板,以减小支顶装置与预应力钢筋之间的摩擦阻力。
附图说明
图1为基坑支护结构示意图。
各附图中:1、支护桩,2、止水帷幕,3、水泥土加固区,4、冠梁,5、工程桩,6、支撑梁,7、预应力钢筋,8、支顶装置,9、钢垫板,10、锚固件。
具体实施方式
某工程地上11层,地下1层,总建筑面积75400m2,其中地下室建筑面积6100m,基坑宽度较大,达到64m,基坑深度为5.8m,采用框架-剪力墙结构,场地地下水类型包括上层滞水和孔隙承压水。上层滞水主要赋存于人工杂填土层中,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和地表散水的渗透补给,无统一自由水面,水量与季节、周边排泄条件关系密切。承压水与地表水及区域承压水体系联系密切,水量丰富,承压水头为5~7m。
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承压水情况下大宽度基坑支护施工方法包括支护桩1外侧设置止水帷幕2,止水帷幕2深度为28m,采用三轴水泥搅拌桩止水帷幕2,水泥搅拌桩采用三排。支护桩1内侧被动土采用高压水泥浆进行加固,加固深度为基坑开挖深度1倍至2倍,加固宽度为1~1.5m。将工程桩5作为支撑梁6的支撑点,使支撑梁6变成连续梁。对预应力筋进行电热张拉。
支护桩1顶部设置冠梁4,冠梁4混凝土强度为C35,冠梁4高度为900mm,支撑梁6和工程桩5联结,工程桩5钢筋伸入支撑梁6后弯折成直角进行锚固,锚固长度为40倍工程桩5钢筋直径,支护桩1成为支撑梁6的两个固定支座,而工程桩5成为支撑梁6的支承支座,支撑梁6成为连续梁结构。支撑梁6采用预应力钢筋7,预应力钢筋7采用折线张拉,折线点设置在连续梁结构中单跨的1/3和单跨的2/3部位。锚固件10将预应力钢筋7固定在钢垫板9。
预应力钢筋7斜向段中部设置支顶装置8,通过支顶装置8高度控制斜向段角度。支顶装置8顶面做成圆弧形,在支顶装置8的弧面上粘贴1条5mm厚的聚三氟乙烯板,以减小支顶装置8与预应力钢筋7之间的摩擦阻力。
在整个基坑的开挖支护过程中,对事先设置的18个观测点进行了不间断观测,其中测点的最大侧移量为6mm,基坑在施工过程中始终没有出现涌土现象,满足基坑安全稳定的需要,同时也保证了周边建筑物及市政设施的安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罗海军,未经罗海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23706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砒砂岩人工边坡柔性护坡工法结构
- 下一篇:基坑支护力即时控制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