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增氧机有效
申请号: | 201520242058.7 | 申请日: | 2015-04-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4588835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8-26 |
发明(设计)人: | 崔汇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崔汇文 |
主分类号: | C02F7/00 | 分类号: | C02F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誉威圣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79 | 代理人: | 王正茂;丛芳 |
地址: | 中国台湾台北市万***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增氧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增氧机,特别涉及一种可提高混合效率且促进水流循环的增氧机。
背景技术
一般用于养殖的增氧机主要是由叶片的转动而拨动水面,令空气自然进入养鱼塘内。然而,传统增氧机的增氧量都相当有限,例如:传统水车式增氧机只能针对水面局部区域增氧,其增氧范围有限且无法让深层水流达到良好的循环。另外,传统喷流式增氧机虽然增氧范围增加,但其结构仍无法让水流达到充份的循环。此外,有相关研究者发展出一种增氧机,其主要由马达、传动轴、叶片以及导管所组成。其中马达浸在水中,通过传动轴带动叶片高速旋转,将水往固定方向推出。此时导管内产生负压,水面上的空气经由导管的进气孔吸进至叶片端而注入水中,以达到增氧的目的。此种装置虽然可使空气较快地进入水中,但其最大缺陷是马达放在水下,不但马达的外壳容易被腐蚀,而且容易漏电而发生触电事所以,安全性得不到保证,而且此种装置仍无法让水流实现循环的效果。
另外一种公知的增氧机为文氏管的改良,文氏管为一种流体控制装置,其通过喉部的设计来逐渐缩减内部流体的流通截面积,使流体在通过喉部之后,能够达到更快的流速。后来改良的文氏管被进一步运用在各种机械装置之中,例如:引擎的化油器、鱼池中的増氧机之中,而其运用的功效,除加快流体流速,使流体能够以喷射方式行进之外,此外更通过负压汲引空气流入而与流体相互混合。然而,此种增氧机的水流只能单向喷射,气体与水体接触面相对小,由于气体与水体之间缺乏较大范围的接触,所以应用于养殖业时,其无法使整个养殖区域内的水都达到良好且充份的循环,所以增氧效果不够理想。
至于其他文氏管的改良,虽然后来有多根文氏管结合于一体的多孔式增氧机的设计,然而其整合的文氏管数量有限,仍无法达到良好且充份的循环。由此可知,目前市场上缺乏一种可提高液气混合效率而且能促进水流循环的增氧机,所以相关业者均在寻求其解决之道。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增氧机,其利用特殊的中空碟形件结合叶片使中空碟形件接触水体的周长增加,进而导致气体与水体的接触面积扩大而增进气体与水体的混合效率。再者,通过具有较大进气孔的进气端结合旋涡状的导流片结构可使中空导管吸入更多的空气量,而且导流片可扇动水面上的空气并吹散由水下冒上来的含有二氧化碳或其他杂质的空气,能让新鲜的空气注入水中。此外,中空碟形件结合叶片与中空环架的结构不但可固定叶片而增加叶片在旋转时的稳定度,而且中空环架的穿孔配合中空碟形件的弧面还可让水流顺利地通过而达到良好且充份的水循环。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为一种增氧机,其用于将空气融入水中。此增氧机包含中空导管、中空碟形件、多个叶片以及转动件。其中,中空导管包含进气端与出气端,进气端设有进气孔。再者,中空碟形件包含上碟形部与下碟形部,上碟形部连接出气端,上碟形部与下碟形部之间具有间距。各叶片限位于间距内且被上碟形部与下碟形部连动,且叶片呈旋涡状排列。此外,转动件转动中空导管并连动旋转中空碟形件与叶片,叶片拨动水流使空气通过进气孔负压吸入中空碟形件而注入水中。
借此,本实用新型的增氧机利用特殊形状的中空碟形件结合叶片使中空碟形件接触水体的周长增加,进而导致气体与水体的接触面积扩大而增进气体与水体的混合效率。此外,中空碟形件下方的水体会顺着下碟形部的圆锥顶端与弧形外侧而被导引朝叶片的外侧方向持续流动,进而使中空碟形件周围上下的水体同时被导引往外喷流而大幅地促进了整体水流的循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崔汇文,未经崔汇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24205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