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副驾驶座安全气囊装置及汽车有效
申请号: | 201520243633.5 | 申请日: | 2015-04-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4641646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9-16 |
发明(设计)人: | 范卫萍;马忠民;张珍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21/015 | 分类号: | B60R21/015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3 | 代理人: | 许静;黄灿 |
地址: | 10130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副驾驶 安全气囊 装置 汽车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副驾驶座安全气囊装置及汽车。
背景技术
通常在汽车安全气囊匹配设计中,副驾驶侧的安全气囊一般设置有手动的开关进行关闭与开启操作,这种手动的开启关闭方式通常带来诸多不便,手动关闭后当副驾驶侧有乘员乘坐时通常不能及时开启,这给副驾驶的乘客带来安全隐患。同时当手动开启后,当副驾驶侧没有乘员时,车辆发生碰撞后主副驾驶的气囊均进行弹出,这又带来了不必要的车辆损失。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副驾驶座安全气囊装置及汽车,可以实现副驾驶侧安全气囊的智能点爆,给副驾驶侧乘员提供了安全保障,且避免了副驾驶侧无乘客时安全气囊误爆所带来的车辆损失。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副驾驶座安全气囊装置,包括:
位于副驾驶座椅上的红外传感器;
与所述红外传感器的信号输出端电连接的控制开关;
位于车身上感应碰撞的碰撞传感器;以及
与所述控制开关的信号输出端、所述碰撞传感器的信号输出端分别电连接,且根据所述控制开关的开启以及所述碰撞传感器的触发点爆的安全气囊。
可选的,所述红外传感器、所述控制开关、所述碰撞传感器和所述安全气囊通过插接件与电器线束连接。
可选的,仪表板下方设置有一安装支架,所述安装支架与换挡操纵台连接,所述控制开关固定在所述安装支架上。
可选的,所述红外传感器固定在所述副驾驶座椅的椅背上。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还提供了一种汽车,所述汽车包括上述的副驾驶座安全气囊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红外传感器检测副驾驶座上是否有乘员乘坐,当有乘员乘坐在副驾驶座上时,控制开关自动开启,结合碰撞传感器的碰撞信号实现副驾驶侧安全气囊的智能点爆,给副驾驶侧乘员提供了安全保障,且避免了副驾驶侧无乘客时安全气囊误爆所带来的车辆损失。
附图说明
图1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副驾驶座安全气囊装置侧视图;
图2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副驾驶座安全气囊装置俯视图;
图3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副驾驶座安全气囊装置中器件电连接示意图。
其中图中:1、副驾驶座椅;2、红外传感器;3、控制开关;4、碰撞传感器;5、安全气囊;6、安装支架;61、连接杆;62、支撑部;7、电器线束。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如图1-图3所示,一种副驾驶座安全气囊装置,包括:位于副驾驶座椅1上的红外传感器2;与红外传感器2的信号输出端电连接的控制开关3;位于车身上感应碰撞的碰撞传感器4;以及与控制开关3的信号输出端、碰撞传感器4的信号输出端分别电连接,且根据控制开关3的开启以及碰撞传感器4的触发点爆的安全气囊5。
具体的,利用红外传感器2内部的热敏电阻受到红外线辐射时温度升高,电阻发生变化这一特性来检测副驾驶座椅1上乘员的乘坐情况,当副驾驶座椅1上有乘员乘坐时,红外传感器2的热敏电阻温度升高,电阻发生变化,通过转换电路转变成电信号输出,控制开关3接收红外传感器2发送的电信号并根据接收到的电信号进行自动开启。在控制开关3开启的状态下发生碰撞时,碰撞传感器4将碰撞信号传递给安全气囊5,安全气囊5点爆,给副驾驶侧乘员提供了安全保障。需要说明的是,碰撞传感器4包括:用于检测碰撞严重系数的检测器,当碰撞程度达到一定的严重系数时,碰撞传感器4将碰撞信号传递给安全气囊5。车辆遇到轻微的剐蹭时,碰撞传感器4不会将碰撞信号传递给安全气囊5,此时,安全气囊5不会发生点爆,节约了成本。
当副驾驶座椅1上无乘员乘坐时,红外传感器2内部的热敏电阻接收不到红外线辐射,红外传感器2无法产生电信号,红外传感器2与控制开关3之间无信号的传递,控制开关3接收不到电信号处于关闭状态。此时发生碰撞时,由于安全气囊5仅接收到碰撞传感器4传递的信号,无法接收到控制开关3传递的信号,安全气囊5不会发生点爆,避免了副驾驶侧无乘客时安全气囊5误爆所带来的车辆损失。
在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中,红外传感器2、控制开关3、碰撞传感器4和安全气囊5通过插接件与电器线束7连接。保证了器件与电器线束7连接的可靠性,同时也保证了器件之间电连接的可靠性,使得信号可以在器件之间进行传递。电器线束7位于车身和副驾驶座椅1的内部,保证了走线的安全,同时避免了电器线束7的磨损,提高了使用寿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24363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防滚杠结构及汽车
- 下一篇:蓄电池紧固装置及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