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应用于胆汁回输的改进型引流回输袋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20250006.4 | 申请日: | 2015-04-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4543019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8-12 |
发明(设计)人: | 陈淑兰;曾翠萍;刘鸿瑜;梁小华;兰方琛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淑兰 |
主分类号: | A61M1/00 | 分类号: | A61M1/00 |
代理公司: | 泉州市博一专利事务所 35213 | 代理人: | 洪渊源 |
地址: | 362000 福建省泉州市***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应用于 胆汁 改进型 引流 袋装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是医疗器械、器材领域,更具体地说是一种应用于胆汁回输的改进型引流回输袋装置。
背景技术
胆汁成分包括胆盐、胆汁酸等,能乳化脂肪、抑制肠内致病菌生长和内毒素形成,并能刺激肠蠕动等,对维持肠道的酸碱平衡和胃肠功能有重要的作用。胆道手术后,大部分患者需行“T”管引流,胆汁引流术后,患者胆汁丢失,易发生食物吸收消化功能障碍,出现食欲不振、腹泻,严重者出现水电解质平衡紊乱、维生素缺乏症等不良反应,影响术后恢复时间。因此,临床护理工作中,胆道术后患者行胆汁回输,不但能促进脂肪消化、脂溶性维生素吸收、维护肠道屏障功能、改善肠道菌群平衡等优点,是改善胆道手术后患者胃肠功能,促进营养物质吸收的有效方法,有利于患者营养支持。
但是传统的胆汁回输方法,护士收集患者引流袋中的胆汁,用无菌纱布过滤过,再用输血、液器回输胆汁到空肠造瘘管,这种方式经常出现胆汁过滤不充分、过滤过程繁琐、回输过程易受细菌污染等弊端,再者如果患者在严寒天气下进行胆汁回输,引流到体外的胆汁温度低,回输时易引起患者腹痛、腹泻、腹胀等不适,甚至影响肠道功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是一种应用于胆汁回输的改进型引流回输袋装置,其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和缺点,提供一种引流回输袋装置,它即可以无菌地过滤引流出体外的胆汁,又可以在保持温度的环境中将该胆汁回输给患者,避免患者出现肠道功能病症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应用于胆汁回输的改进型引流回输袋装置,包括呈上、下设置的第一引流袋和第二引流袋,所述第一引流袋上部的输入口端处设有一过滤装置,所述第一引流袋与该第二引流袋通过一连接管相互连通;所述第二引流袋活动放置于一保温袋体,该保温袋体由两层不透气性且耐高温材料构成的外包装层粘接构成,该两外包装层之间的充满流质的储能发热剂,且该保温袋体上还设有一用于给所述储能发热剂加温的导热装置;所述保温袋体的底部还设有一连接孔,该第二引流袋的输出口贯穿该连接孔。
更进一步,所述连接管上还设有一控制阀门。
更进一步,所述导热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金属加热体、温控器以及热熔断器,该热熔断器还与电源线接入端相连接。
更进一步,所述储能发热剂为真空注入到该两外包装层之间,且该外包装层上配设有一真空注入口。
更进一步,所述保温袋体的外侧壁上还设有用于挂设的挂钩。
更进一步,所述过滤装置为一由过滤网体围设而成的一过滤腔室。
通过上述对本实用新型的描述可知,和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本实用新型先通过设置过滤装置,使引流出体外的胆汁就可以经过无菌地过滤,无菌过滤后的胆汁再流入第二引流袋内,该第二引流袋是放置在一保温袋体内,这样,回输的胆汁就可以很好地进行保温,然后该保温的胆汁再回输到患者体内,避免患者出现肠道功能病症的问题,解决了医护人员在处理胆汁回输过程中的问题,减轻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和工作压力,而且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进一步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一种应用于胆汁回输的改进型引流回输袋装置,包括呈上、下设置的第一引流袋1和第二引流袋2,所述第一引流袋1上部的输入口端处设有一过滤装置,所述过滤装置为一由过滤网体3围设而成的一过滤腔室31,引流出体外的胆汁经过该过滤装置的过滤后,储存在该第一引流袋1内,所述第一引流袋1与该第二引流袋2通过一连接管4相互连通,所述连接管4上还设有一控制阀门41,打开控制阀门41,可以将过滤后的胆汁集中收集到第二引流袋2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淑兰,未经陈淑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25000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压力监测器保护器
- 下一篇:新型可测量吸痰辅助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