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红外线加热暖食器有效
申请号: | 201520250068.5 | 申请日: | 2015-04-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4654660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9-23 |
发明(设计)人: | 程克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辉伦婴童用品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47J36/26 | 分类号: | A47J36/2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25000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红外线 加热 暖食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母婴用品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婴童食品加热装置。
背景技术
婴儿因为饮食很难定时,因此需要一种装置对牛奶、辅食等进行保温和加热。现在这类加热设备大致分为电热丝直接加热和通过水过渡间接加热两种;利用电热丝直接加热的设备容易烧坏以聚碳酸酯为材料的奶瓶,而且容易发生火灾事故,基本已经被放弃使用;水过渡间接加热的装置例如中国专利CN103622828A中公开了一种加热保温奶瓶,包括内瓶1、外瓶2、奶嘴3、注水口4、塞子5、供电装置6和加热装置7,所述内瓶1与外瓶2活动连接,所述奶嘴3设于内瓶1顶部,所述注水口4设于外瓶2侧壁上,所述塞子5设于注水口4上与注水口4配合密封,所述供电装置6设于外瓶2侧壁下部,所述加热装置7设于内瓶1和外瓶2之间并与供电装置6固定连接;该装置在外瓶2内放水,内瓶1即通常意义上的奶瓶放置在外瓶2内进行加热,这种加热方式每次加热后内瓶1的表面必然会沾水,如果水渍不及时清洁,很容易就会滋生细菌,影响婴儿的身体健康;另外,外瓶2的内部因为长期在水中加热,也很容易产生水垢,并且很难清洁。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红外线加热暖食器利用反射罩聚热后用红外线直接加热奶瓶或婴儿食品容器,无需使用水介质,既不会使奶瓶上滋生细菌,也不会在内胆上附生水垢,解决了现有加热方式需要额外清洁工作的缺陷。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红外线加热暖食器,由主体和设置在主体内的加热部构成,所述主体设置有容纳腔,被加热容器放置在容纳腔内,所述加热部为红外线加热机构,所述红外线加热机构环绕容纳腔设置。
所述主体包括外壳体和内胆,所述内胆设置在外壳体内,内胆的中空部分为容纳腔,所述内胆由透明材料制成,所述红外线加热机构包括红外线发热单元和弧形反射罩,内胆的外壁沿周向环形设置有一圈红外线发热单元,所述红外线发热单元外罩有一外凸的弧形反射罩,所述弧形反射罩的内表面为反射面将红外线发热单元发出的红外线反射到内胆内。
所述的内胆的底部还设置有温度传感器。
所述的温度传感器为红外线测温器或热敏电阻测温器。
所述外壳体的顶部还安装有支撑垫。
所述的内胆的底部还设置有微动开关。
所述外壳体包括底座、壳体和固定圈,所述壳体安装在底座上,所述固定圈设置在壳体的顶部,内胆的顶部外沿和外壳体之间设置有缓冲套,所述缓冲套和支撑垫通过固定圈与壳体和内胆连为一体。
所述的缓冲套和支撑垫的材料为硅胶。
所述的红外线发热单元为红外线发热膜、红外线发热板或红外线发热灯。
所述内胆的透明材料为玻璃。
本实用新型红外线加热暖食器利用反射罩聚热后用红外线直接加热奶瓶或婴儿食品容器,无需使用水介质,既不会使奶瓶上滋生细菌,也不会在内胆上附生水垢,保证了婴儿食品的安全和卫生;红外加热本身较为温和不会破坏内胆和奶瓶,设置了温度传感器和微动开关之后具有很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具有广泛的推广应用价值。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的加热保温奶瓶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红外线加热暖食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内瓶、2外瓶、3奶嘴、4注水口、5塞子、6供电装置、7加热装置、8外壳体、9内胆、10红外线发热单元、11弧形反射罩、12温度传感器、13支撑垫、14微动开关、15控制器、16奶瓶、81底座、82壳体、83固定圈、84缓冲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实用新型表述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
实施例1
一种红外线加热暖食器,由主体和设置在主体内的加热部构成,所述主体设置有容纳腔,被加热容器放置在容纳腔内,所述加热部为红外线加热机构,所述红外线加热机构环绕容纳腔设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辉伦婴童用品有限公司,未经浙江辉伦婴童用品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25006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