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负压式吸虫器有效
申请号: | 201520266522.6 | 申请日: | 2015-04-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4682272U | 公开(公告)日: | 2015-10-07 |
发明(设计)人: | 许益鹏;俞晓平;郝培应;申屠旭萍;付贤树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计量学院 |
主分类号: | A01M1/06 | 分类号: | A01M1/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0018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负压式 吸虫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小型昆虫吸虫器。
背景技术
当前,对小型昆虫进行研究时,取样工作主要依赖于电动吸虫器和口吸式吸虫器。而口吸式因价格低廉,携带方便,无电源限制等优点而得到广泛使用,但也存在不少弊端,主要表现为采集效率低、不利于操作人员健康,目前有不少专利对此进行了改进,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申请号为201220659897.5的口式吸虫器,虽然分别利用滤网和水对不洁空气进行过滤,但是因组合管多反而不方便使用人操作。如申请号为200720110069.5的负压吸虫器,用吸耳球代替人嘴,有利于操作人员健康,但还存在两点缺陷:吸耳球捏的过程中,气流从进虫管口出来而吓跑虫子;集虫装置至连通管没有过滤,容易造成连通管堵塞。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负压式吸虫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负压式吸虫器,包括一个集虫装置和一个负压吸球装置,所述集虫装置包括进虫管、存虫管、前活塞、后活塞和进气管,进虫管和进气管插入分别前活塞和后活塞,从而连接到存虫管,所述负压吸球装置包括球体、单向进气阀和单向出气阀,连通管的两端分别接到进气管和单向进气阀的一端,从而将集虫装置和负压吸球装置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进虫管和存虫管均为透明管。
进一步地,所述进气管在进入存虫管的一端用100目铜网、纱网或尼龙网封覆。
进一步地,所述连通管为软管。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所述负压式吸虫器相对口吸式吸虫器,不损害操作者的身体健康,采集效率高;所述的负压吸球装置为单向吸气,气流从进虫管进,吸球尾部排除,操作时不易惊吓到虫子,采集成功率高;在所述进气管覆有100目网,可防止虫子和杂物进入连通管道,防止管道堵塞;所述存虫管两端为活塞,易拆卸,方便更换;所述存虫管透明,方便对存虫管中的虫子进行观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负压式吸虫器的结构示意图:进虫管1、前活塞3、存虫管2、后活塞9、进气管4、连通管5、单向进气阀6、球体7、单向出气阀8。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但不是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负压式吸虫器,包括一个集虫装置和一个负压吸球装置,所述集虫装置包括进虫管1、存虫管2、前活塞3、后活塞9和进气管4,进虫管1和进气管4分别插入前活塞3和后活塞9,从而连接到存虫管2,所述负压吸球装置包括球体7、单向进气阀6和单向出气阀8,连通管5的两端分别接到进气管4和单向进气阀6的一端,从而将集虫装置和负压吸球装置相连;所述进虫管1、存虫管2均为透明管;所述进气管4在进入存虫管2一端用100目铜网、纱网或尼龙网封覆;所述连通管5为软管。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如下:将进虫管1对准昆虫,捏放吸球7,风从进虫管1通入存虫管2,经进气管4、连通管5和单向进气阀门6进入球体7,并最终从单向出气阀门8排出,气流流动的同时将昆虫吸入存虫管2内,完成取样操作。操作过程简单,可连续取样,对昆虫影响小,昆虫的成活率10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计量学院,未经中国计量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26652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