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锂电池的快速拆解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20269316.0 | 申请日: | 2015-04-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4680732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9-30 |
发明(设计)人: | 刘银;黄关火;于冲;储思娴;高烨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M10/54 | 分类号: | H01M10/54 |
代理公司: | 合肥和瑞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18 | 代理人: | 王挺 |
地址: | 232001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锂电池 快速 拆解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废旧电池拆卸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锂电池的快速拆解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锂电池大致可分为两类:锂金属电池和锂离子电池;锂金属电池内部含有金属态的锂,通常是不可充电;锂离子电池不含有金属态的锂,是以炭材料为负极,以含锂的化合物作正极,没有金属锂存在,通常是可以充电。当锂离子电池进行充电时,锂离子电池的正极上有锂离子生成,生成的锂离子经过电解液运动到负极;而作为负极的碳呈层状结构,它有很多微孔,达到负极的锂离子就嵌入到碳层的微孔中,嵌入的锂离子越多,充电容量越高。同样,当锂离子电池进行放电时,嵌在负极碳层中的锂离子脱出,又运动回正极;回正极的锂离子越多,放电容量越高。
废旧的锂电池被直接抛弃不仅严重的污染了人类的生活环境,同时,还会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若是对废旧的锂电池进行回收利用,则需要将锂电池的外壳与内芯材料的分离后进行回收。然而,现有的电池拆解装置存在以下缺陷:(一)在电池拆卸的过程中,锂电池的外壳与内芯材料难以自动快速分离;(二)在电池拆卸的过程中,无法去除拆卸过程中电池内部的碎屑。因此,自动快速拆解锂电池后回收可重复利用的材料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电池的快速拆解装置,本快速拆解装置中第一切割装置和第二切割装置可自动快速地拆解分离锂电池的塑料保护端、正负极和外壳,其中抽料装置抽取锂电池在拆卸过程中的碎屑,从而防止锂电池在拆解过程中出现碎屑污染,还提高了分离效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锂电池的快速拆解装置,包括用于传输锂电池的传送装置,用于切除锂电池两端端盖的第一切割装置,用于分割锂电池内部正负极的第二切割装置,以及抽取锂电池中碎屑的抽料装置;所述传送装置沿着传输方向依次设有多个用于安放锂电池的安放槽;所述第一切割装置、第二切割装置、抽料装置沿着所述传送装置的传输方向依次设置在传送装置的上方,且第一切割装置与第二切割装置以及第二切割装置与抽料装置之间的间距与相邻安放槽之间的间距相适配;所述第一切割装置、第二切割装置、抽料装置分别与驱动第一切割装置、第二切割装、抽料装置竖向移动的驱动机构相连。
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通过以下装置进一步实现。
优选的,所述传送装置至少包括两个滚筒,还包括驱动滚筒转动的动力机构;所述两个滚筒上套设有随着滚筒转动而传输的传送带,所述安放槽设置在传送带上。
优选的,所述第一切割装置包括第一切割台,所述第一切割台的底部设有和所述锂电池表面构成挤压配合的挤压凸部。
优选的,所述第二切割装置包括第二切割台,所述第二切割台的底部沿着所述传送带移动方向依次设有两块刀片,所述两块刀片之间卡接有便于将刀片固定在第二切割台底部的固定块。
优选的,所述抽料装置包括开设有吸入口的抽头本体,所述抽头本体远离吸入口的一端通过连接管道与输送管道连通设置。
进一步,所述安放槽相对的两侧侧边均设有便于收集所述锂电池中碎屑的边料收集槽。
进一步,所述动力机构、驱动机构均为电机。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实用新型沿着传送带的输送方向在第一切割装置的前方安装有第二切割装置,第一切割装置对于锂电池的左右两端进行切割,去掉塑料保护端;第二切割装置切断锂电池相连的正负极,使得正负极相分离,进一步使得锂电池外壳和内芯材料分离。沿着传送带的输送方向在第二切割装置的前方设置有吸料装置,通过抽气形成负压,去除在切割过程中的边角料,达到减少边角料污染环境的作用,最后得到整块的锂电池外壳、正极和负极。本快速拆解装置具有可自动快速地拆解分离锂电池的塑料保护端、正负极和外壳,分离速度快,分离效率高等优点。
2)本实用新型在传送带上设置有锂电池安装槽,可以固定锂电池并保证锂电池与传送带同步运动,避免锂电池滑落导致处理效率低,同时,安装槽侧边设有能够收集切割完的边角料的边料收集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安装槽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二切割装置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注符号的含义如下:
10—滚筒 11—传送带 12—安装槽 13—边料收集槽
20—第一切割台 21—挤压凸部 30—第二切割台 31—刀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理工大学,未经安徽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26931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基于环形馈线的毫米波微带天线
- 下一篇:电芯卷绕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