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气球太阳能风能发电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20269851.6 | 申请日: | 2015-04-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4652286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9-16 |
发明(设计)人: | 陈蜀乔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明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H02S10/12 | 分类号: | H02S10/12;H02S10/20;H02J3/3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50093 云***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气球 太阳能 风能 发电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气球太阳能风能发电装置,属于能源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全世界范围内,目前大约60%的太阳能电池用于并网发电系统,且主要用于城市的建筑与光伏系统的结合。我国迅猛发展的光伏产业将加快光伏建筑一体化成 为建筑节能热点的步伐:作为太阳能建筑一体化系统中的主要部件——光伏方阵中的太阳能电池组件,我国的年产量己由世界份额的1%发展到2005年的 8%,仅次于日本、欧洲,已成为世界光伏产业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在家庭应用方面欧洲、日本,特别是西班牙是目前发展得较快的地区,这与他们的国家大力 支持有关,在过去的09年,我国颁发了《可再生能源法》,为落实国务院节能减排与发展新能源的战略部署,加快推进太阳能光电在城乡建筑领域的应用,近日,财政部会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 《关于加快推进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的实施意见》 及《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将大力推进太阳能在我国的应用。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家用太阳能发电系统都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潜力无限的太阳能是一种清洁、高效而且可持续的可再生能源。与高成本的化石燃料污染和全球温室效应相比,太阳能不仅使用范围广,而且更经济。太阳能发电系统在提供电力的同时,不会排放二氧化碳 (CO2),绿色环保。本设计采用太阳能电池发电,作为家庭的用电设备的能源供给,实现照明,通风等电气设备的供电能源。本设计说明太阳能发电的实用性,希望推动太阳能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海面、江河湖面的波浪具有能量,沙漠包含充足的太阳能,但对于城市而言,高楼林立,阳光被相互遮挡,具有环境复杂的特性,如何寻求一种绿色环保、低成本的、且具有广泛适应性的发电装置获取能量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的发电装置绝大多数是专业设备,发电功率大,但成本高,不适能用于在复杂环境获取电力,如果能利用身边廉价的物品来发电,且简单易行适用于家庭或个人小规模发电,这样的发电装置就能大规模推广。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气球太阳能风能发电装置,采用气球升空来吸收太阳能风能进行发电的装置,利用太阳能和风能发电,实现低环境要求及降低成本发电,绿色环保。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是:一种气球太阳能风能发电装置,包括太阳能电池薄膜1、气球2、 固型拉线3、导电拉线4、卷线环5、电刷6、卷线环支架7、双转向发电机8、导电环10、卷线盘11;所述气球2顶面覆盖太阳能电池薄膜1,气球2顶端中心点和气球2底端中心点之间连接固型拉线3,使气球2外形成为便于接受阳光的扁圆形状,固型拉线3为双芯导电线,与导电拉线4连通,导电拉线4穿过卷线环5缠绕在卷线盘11,导电拉线4的端头穿过卷线盘11的引线孔与正负极导电环10焊接,电流经由导电环10至电刷6再通过卷线环支架7进入双转向发电机8内部与发电机输电线并联输出电力。
所述太阳能电池薄膜1电能输出的导电拉线4串接导电环10,导电拉线4的正极串接二极管,双转向发电机8正极输出串接另一二极管后与导电拉线4的正极并联至总输电线,总输电线串接充电控制器后为蓄电池充电,蓄电池输出电力经逆变器回馈给220V市电交流电网。
所述双转向发电机8下面设置有发电机固定支架9,双转向发电机8安装在发电机固定支架9上。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是:
使用时,将气球充入氦气,然后放飞至高空,在城市中可以避免高楼阴影遮挡,充分接受阳光的照射,如果城市中有较多的发电气球,就能遮挡部分阳光,能降低城市温度。电力导电拉线4的正极串接二极管,防止双向发电机高压回流,双转向发电机8正极输出串接二极管后与导电拉线4的正极并联至总输电线,防止发电气球高电压回流,输电线串接充电控制器后为蓄电池充电,蓄电池输出电力经逆变器回馈给~220V市电交流电网,实现发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明理工大学,未经昆明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26985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