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污水处理污泥池有效
申请号: | 201520290897.6 | 申请日: | 2015-05-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4690935U | 公开(公告)日: | 2015-10-07 |
发明(设计)人: | 宋红军;曾广庆;韩彪;杨钢;潘正现;赵伟;张维维;黄世友;赵军;江春立;张萍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E03F7/00 | 分类号: | E03F7/00 |
代理公司: | 桂林市持衡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5107 | 代理人: | 廖世传 |
地址: | 530022 广***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污水处理 污泥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净化处理设施,具体为一种污水处理污泥池。
背景技术
农村乡镇采用的污水处理传统工艺中,污水经生化设施处理后,混合液体导入沉淀池进行沉淀处理,沉淀的污泥经污泥泵管抽送至污泥池集中,常规上,污泥是以动力排泥方式从污泥池内向外排出的。
实用新型内容
为便于污泥从污泥池排出,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污水处理污泥池。
本实用新型污水处理污泥池,其技术方案包括污泥池体和设于污泥池体内的污泥排出装置,所不同的是所述污泥排出装置包括出泥机构和刮泥机构,所述出泥机构设于污泥池体一侧池壁底部开设的出泥口内,包括转筒和桨叶,所述桨叶沿径向于转筒上圆周均布设置,转筒的转动方向为上半圆周的桨叶自出泥口外向内转进,下半圆周的桨叶自出泥口内向外转出;所述刮泥机构的刮泥板面对出泥口设于另一侧池壁的污泥池体底部,刮泥机构的推力液压缸设于另一侧池壁外,推力液压缸的水平活塞杆穿过池壁伸入池内连接刮泥板;还包括设于污泥池体上部将积沉水抽送至调节池的积沉水回流泵管。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污水处理污泥池结构简单,排泥效果好,不存在死角而排不尽污泥。
2、本实用新型通过积沉水回流泵管将积沉水回流调节池,减少了污水随污泥向外的排放。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实施方式中出泥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号标识:1、污泥池体;2、出泥机构;3、出泥口;4、转筒;5、桨叶;6、刮泥板;7、推力液压缸;8、污泥;9、积沉水回流泵管;10、积沉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所示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
本实用新型污水处理污泥池,其技术方案包括出泥机构2和刮泥机构以及积沉水回流泵管9。
所述积沉水回流泵管9的抽水口设于污泥池体1的上部,积沉水回流泵管9将沉积于污泥8(满池)表面的积沉水10抽送至调节池,如图1所示。
所述出泥机构2设于污泥池体1右侧池壁底部开设的出泥口3内,包括转筒4和桨叶5,所述转筒4偏向出泥口3内侧设置,转筒4的长度对应于出泥口3的宽度,所述桨叶5于转筒4上圆周均布,桨叶5的方向为径向,桨叶5的宽度对应于转筒4的长度,转筒4上桨叶5的回转直径对应于出泥口3的高度,如图1、图2所示。
所述刮泥机构包括刮泥板6和推力液压缸7,所述刮泥板6平行于污泥池体1左侧池壁设置在污泥池体1的底部(面对并高于出泥口3),所述推力液压缸7卧(水平)设置于污泥池体1左侧池壁外,推力液压缸7的活塞杆前伸穿过池壁伸入池内与刮泥板6中部垂直连接,如图1所示。
排泥前先通过积沉水回流泵管9抽水。
排泥时,转筒4在传动机构驱动下逆时针转动,即转筒4上半圆周的桨叶5自出泥口3外向内转进,下半圆周的桨叶5自出泥口3内向外转出,在此过程中,堆积在出泥口3处的污泥8被出泥机构2排出出泥口3;当污泥池体1底部的污泥8量减少,因其流动性差不能于出泥口3处形成堆积时,启动推力液压缸7顶出活塞杆,将刮泥板6向出泥口3方向推行,驱赶污泥池体1底部的污泥8于出泥口3处重新形成堆积,以便于污泥8的全部排出,不留污泥8残存的死角,如图1、图2所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未经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29089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防水型阳台
- 下一篇:一种免废油堵塞下水管道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