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海底沉船打捞辅助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520293219.5 | 申请日: | 2015-05-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4713401U | 公开(公告)日: | 2015-10-21 |
发明(设计)人: | 王新满;黄勇敏;梁兴高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满洋船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3C7/16 | 分类号: | B63C7/16 |
代理公司: | 宁波诚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2 | 代理人: | 刘凤钦 |
地址: | 315813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海底 沉船 打捞 辅助 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水域作业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海底沉船打捞辅助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海洋运输业已非常发达,由于船舶技术、天气、海况等因素的影响,海难事件时有发生。在海上对沉于海底沉船、沉物的打捞作业过程中,为了便于沉船沉物的起吊,通常需要将钢缆从沉船沉物的底部穿过,然后再通过起吊设备勾起钢缆将沉船沉物从海里打捞出来。为了保证打捞过程中吊装的安全,钢缆往往需要沿着特定的轨迹穿过沉船或者沉物底部,由于沉船陷入淤泥,潜水员往往无法穿钢缆,传统的人工穿孔技术对潜水员的生命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威胁,目前开始采用机械手段代替人工手段。
期刊《液压气动与密封》的2002年2月第1期(总第91期)中公开的文献资料“沉船打捞技术方案的分析与研究”内容中,给出的几种沉船打捞技术方案中,其中方案一给出的技术方案实施相对容易,但由于存在扰动问题而难以实现,使用非开挖钻机穿钢缆,往往因为作业在海上会遇到潮水、涌浪等环境影响使钻机引导管在钻探时由于潮水、涌浪等原因而改变钻探方向引起引导管折弯、折断。这样不但影响打捞工作进度,更使打捞成本不断增加。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提供一种使得非开挖钻机克服潮汐引起的海平面升降扰动因素的海底沉船打捞辅助设备。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海底沉船打捞辅助设备,包括一打捞工作船,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升降台,设置于所述打捞工作船上;
非开挖钻机,安装在所述升降台上;
控制器,用于控制所述升降台的自动升降操作;
所述控制器包括:
微处理器,用于接收和计算数据并发出控制信号;
水深传感器,与所述微处理器相连接,用于测量海水深度。
为了方便工作人员实施了解该海底沉船打捞辅助设备的工作状态,该海底沉船打捞辅助设备还包括有终端设备,所述控制器内还设置有通信单元,所述控制器和所述终端设备通过所述通信单元通讯连接。
优选地,所述水深传感器为超声波传感器。
方便地,所述升降台包括一安装面、均匀分布在所述安装面的下方并与所述打捞工作船的甲板相连接的液压杆、以及为液压杆提供动力的液压缸,所述液压缸与所述微处理器相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该沉船打捞设备能够有效克服潮汐引起的海平面升降给非开挖钻机工作带来的影响,避免了外界扰动因素对海底穿引导管时折弯、折断引导管的情况发生,使得打捞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大大提高了打捞工作效率及降低打捞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海底沉船打捞辅助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控制器的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海底沉船打捞辅助设备,包括一打捞工作船1、升降台2、非开挖钻机3、控制器4及终端设备5。
其中打捞工作船1的底部可以通过液压杆插入到海床内,防止海上涌浪晃动对打捞工作的影响。
升降台2设置在打捞工作船1的甲板上。该升降台2包括一安装面、均匀分布在安装面的下方并与打捞工作船1的甲板相连接的液压杆、以及为液压杆提供动力的液压缸。液压缸为液压杆提供动力以带动安装面相对于甲板上下移动。
非开挖钻机3安装在升降台2的安装面上,随着升降台2的上下运动而上下移动。
本实施例中控制器4安装在打捞工作船1的甲板上,用于控制升降台2的自动升降操作。该控制器4包括微处理器41、水深传感器42、通信单元43。液压缸与该微处理器41相连接。
本实施例中水深传感器42为超声波传感器,用于检测该超声波传感器在打捞工作船1的甲板安装位置处到垂直下方海床表面的高度。微处理器41实时接收该超声波传感器检测的深度值,并向液压缸发出升降控制信号,则液压缸根据接收的数据升降安装面,从而保持非开挖钻机3相对于海床表面的距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满洋船舶有限公司,未经宁波满洋船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29321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