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静载试验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520299995.6 | 申请日: | 2015-05-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4662409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9-23 |
发明(设计)人: | 周志军;张兴明;杨兴振;高文静;杨志勇;田学军;刘晓燕;彭永涛;张升华;闫坤伐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安大学 |
主分类号: | E02D1/02 | 分类号: | E02D1/02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徐文权 |
地址: | 710064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试验 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地基承载力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软弱地基加固处理后承载能力检测的静载试验设备。
背景技术
国内对于软弱地基处理中,CFG桩、水泥搅拌桩、灰土挤密桩、碎石挤密桩是现行的最为常用的几种处理方法。在上述地基处理方法施工质量检验过程中,单桩及符合地基承载力的检测是重要的检测项目。依据现行规范《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第四章规定,需进行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
国内现有的静载试验中施加反力的方法主要有重力堆载法、锚桩法以及近几年兴起的自平衡法。其中,重力堆载法实用性较好,可适用于各种地基处理方法的检测工作。但人力、材料、机械、时间耗费巨大,地基处理设计荷载较大时,检测工作将更加复杂,经济上极为不合理。相比之下,锚桩法较为简便,也可满足较大承载力的检测需要,但实用性较差,仅在方便加设锚桩时适用,否则需要另行设置锚桩,增加检测成本。例如锚桩法适用于CFG桩,但对碎石桩和灰土挤密桩的检测并不适用。自平衡法适用于浇筑水泥混凝土的大桩径桩,对小桩径的桩并不适用。再者,自平衡法对所检测桩的破坏较大。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能够使静载试验准备工作变得更加简便快捷,检测完毕后容易撤出,对施工工期影响更小,适用范围更广,减少检测成本的静载试验设备。
为了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包括相互平行设置的第一次梁和第二次梁,第一次梁和第二次梁上固定设置有主梁,所述的主梁与第一次梁和第二次梁在水平面内垂直,主梁的下端设置有竖向力传递装置,在竖向力传递装置的下端自上而下依次设置有千斤顶、承载板和桩体;试验时两辆重载车辆分别行驶到主梁两侧的第一次梁和第二次梁上,后轮全部压在第一次梁和第二次梁上,进行加载并利用百分表和数据记录仪器记录数据。
所述的竖向力传递装置包括上部的半球部和下部的凹槽承力钢板,半球部与主梁的下端连接,凹槽承力钢板与下端的千斤顶连接,凹槽承力钢板的中间位置设有用于半球部落入的半球形凹槽。
所述的千斤顶、承载板、桩体、半球部、凹槽承力钢板和主梁的中心均处于同一垂直线上。
所述的第一次梁、第二次梁和主梁均采用箱型组合承力结构。
所述的第一次梁和第二次梁之间通过若干均匀分布的工字钢连接,且若干工字钢在主梁两侧对称分布。
所述的第一次梁和第二次梁上均设置有便于安装工字钢的安装板。
所述的主梁与第一次梁和第二次梁通过螺杆紧固连接,且连接处设有垫板。
所述的主梁采用中间位置高两端位置低的阶梯状结构,两端位置低的部位分别与第一次梁和第二次梁连接。
所述的承载板和桩体之间设置有砂石褥垫层。
所述的主梁、第一次梁和第二次梁上均设置有吊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利用第一次梁和第二次梁承载重载车辆,通过次梁提供反力,通过车自重和货物重量的不同提供不同数值的反力,利用主梁承载固定次梁,主梁下端依次连接竖向力传递装置、千斤顶、承载板和桩体,提供给试验足够的试验条件,利用重载车辆进行加载后利用百分表和数据记录仪器记录数据,从而得出地基承载力的性能,在安装和拆卸时,利用车辆的高机动性,提高设备转移和使用的效率,节省时间。本实用新型方便运输转移,安装方便,无需电焊、绑扎、逐个堆放重力设备等复杂工序,节约时间,从而降低检测成本,加快检测进度。
进一步,竖向力传递装置包括半球部和凹槽承力钢板,利用半球和凹槽的配合,在静载试验时不会产生位移,传递力矩稳定,进一步提高了试验的精准度。
更进一步,千斤顶、承载板、桩体、半球部、凹槽承力钢板和主梁的中心均处于同一垂直线上,保证了力矩的传递的均匀性,进一步保证了试验的准确度。
进一步,次梁和主梁均采用箱型组合承力结构,提高了整个装置的刚度,保证了整个装置的稳固性。
更进一步,利用均匀布置的工字钢分散压力,提高整个装置的抗压能力,并能够提供均匀的反力,提高了整个装置的刚度的同时,提高了试验的精准度。
更进一步,次梁上设安装板,便于工字钢安装,易于拆卸,提高设备转移和使用的效率,节省时间。
更进一步,主梁和次梁通过螺杆以及垫板固定连接,固定的更加牢靠,不需要焊接,更加方便安装和拆卸,提高了试验效率。
更进一步,主梁两端位置低的部分连接次梁,中间位置高的部分连接下部的竖向力传递装置,采用阶梯状的设计,能够承受更大的承载力,保证了整个装置的刚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安大学,未经长安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29999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新型防滑耐磨土工膜
- 下一篇:一种有纺织物滤层包覆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