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液压式电极位置检测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20300194.7 | 申请日: | 2015-05-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4963944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1-13 |
发明(设计)人: | 黄宋魏;张博亚;葛鹏;童雄;和丽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明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F23/14 | 分类号: | G01F23/1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50093 云***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液压式 电极 位置 检测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液压式电极位置检测装置,属于冶金过程物位检测领域。
背景技术
电热前床是有色金属冶金生产中的大型关键设备,电热前床处理的是熔炼炉输出的金属锍,它由特种三相变压器供电,通过调节电极插入熔池的深度来改变电极电流的大小。为了保持三相电流平衡稳定、温度稳定,让渣、金属得到良好分离,保护变压器运行安全,延长电热前床使用寿命。在实际工艺控制中,一般通过控制三相电极的位置高度来控制插入深度,从而控制三相电流和熔渣温度,使电热前床中的金属锍处于理想的物理化学状态。
由于电热前床三相电极插入高温熔渣中不断被消耗,因此实时检测电极位置高度对于实现电热前床的高效运行以及自动控制十分重要。由于电热前床环境温度高、粉尘大、烟尘粘附严重,采用目前的雷达物位计、超声波物位计等物位检测仪表很难适应电极位置的检测,目前还没有精确可靠的方法对电热前床的电极位置进行检测。虽然目前出现了采用编码器进行电极位置高度检测的装置,但容易受打滑、漏码、断电等因素影响。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电极位置检测存在的适应性差、可靠性低、累积误差大、不便调试、应用复杂等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精度高、可靠性强、耐高温、抗粉尘、抗腐蚀、通用性好的装置与方法,特别适用于电热前床等冶炼设备的电极位置高度检测;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液压式电极位置检测装置包括连动装置、物位-压力转换装置、变送及数据处理装置;
所述连动装置包括动滑轮6、不锈钢细绳7、定滑轮Ⅰ8、定滑轮Ⅱ9、钢缆套圈10;不锈钢细绳7的一端通过钢缆套圈10固定在卷扬机17的钢缆上,中间分别跨接在定滑轮9、定滑轮8和动滑轮6上,另一端固定在动滑轮6上;
物位-压力转换装置包括:细软管3、细软管圈4、储液瓶5、硅油12、密封螺栓14;动滑轮6的下端挂着储液瓶5,细软管3的一端与储液瓶5连接,另一端与压力变送器2连接,细软管3的中间部分盘成圈状,形成细软管圈4;
变送及数据处理装置包括主机1、压力变送器2,主机1与压力变送器2相连;细软管3、细软管圈4、储液瓶5、动滑轮6位于套筒11的内部。
本实用新型所述储液瓶5的上端设有储液瓶吊环13和密封螺栓14,储液瓶5的内部装有硅油12,储液瓶5内充满硅油12并通过密封螺栓14密封储液瓶吊环13与动滑轮6之间为活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不锈钢细绳7受储液瓶5和动滑轮6等重力的联合作用,一直处于拉紧状态,并且其移动距离等于卷扬机钢绳的移动距离,不锈钢细绳7牵引储液瓶5垂直升降,储液瓶5的升降距离等于电极升降距离的三分之一,压力变送器2的信号送入主机1,可计算出电极的移动距离。
通过连动装置和物位-压力转换装置的联合作用,使得储液瓶5的位置高度变化量与电极位置高度变化量成比例关系,而压力变送器2检测到的硅油12的压力与储液瓶5的液体高度成比例关系,这样就可以将电极的位置变化转换为硅油12的压力变化,通过压力变送器2对硅油12压力进行检测,并输出与压力成正比的4-20mA电流信号,电流信号送入主机1进行处理,电极位置高度的计算公式为
H=H0-KH(N1-N10)
其中,H为电极位置高度;H0为原始电极位置高度,即电极放到底时电极上端到电热前床底部的距离;KH为高度系数,通过适当移动电极距离,利用H的变化值除以N1的变化值获得,例如,当电极位置高度改变ΔH时,压力的实时A/D转换值改变量为ΔN,则KH=-ΔH/ΔN;N10为压力的零点A/D转换值,即电极刚到底时压力通道的A/D转换值;N为压力的实时A/D转换值。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电热前床熔渣温度很高、环境恶劣,现有的物位检测设备难以适用,通过本实用新型检测电热前床电极的位置高度,可以为冶金生产过程中电极升降的人工操作或自动控制提供重要的数据;
(2)采用本实用新型可以克服现有工业用物位检测仪表不能适应物体位置快速变化的跟踪检测,能准确地检测电极的位置高度,为实现电热前床电极的自动控制提供准确快速的检测数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储液瓶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明理工大学,未经昆明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30019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