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车载充电器外壳有效
申请号: | 201520301012.8 | 申请日: | 2015-05-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4597073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8-26 |
发明(设计)人: | 陈长啸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长啸 |
主分类号: | H01R13/502 | 分类号: | H01R13/5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商专永信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00 | 代理人: | 高之波;莫莉萍 |
地址: | 52300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载充电器 外壳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配件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车载充电器外壳。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和各类便携式电子产品的普及化的使用,车载充电器的市场需求越来越大了,但现在的车载充电器的通电一般是采用电极接触片,大多为两侧的圆弧状的接触片伸出产品的外壳,这种结构的产品其不仅接触片显得累赘,外形不美观,而且结构复杂,并由于接触片超过壳体位置太多,其横向距离大,容易磕碰,损坏接触片,造成产品的使用的不可靠,减少了产品的寿命。
另外,市面上还有一种直接用金属壳体来连接汽车蓄电池负极的车载充电器,这种车载充电器虽然没有电极接触片,但是其工作时需要插座中有弹片来压紧壳体使负极导通,而有些汽车的点烟器插座并没有弹片,甚至有些高档的车型还设有专门的充电插座,这种车载充电器在这些插座中都无法工作,通用性和实用性很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的车载充电器外壳,可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多个问题。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车载充电器外壳,包括连接头、连接器、壳体、充电头和弹性圈,其中连接头、连接器、壳体和充电头依次连接,弹性圈安装在壳体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用弹性圈套装在壳体上,弹性圈依靠其压缩性能来充分接触壳体,使蓄电池负极能通过和弹性圈连接,再进而和壳体连接,让壳体接通负极,而连接头直接连接正极,从而形成导通回路,这样使用弹性圈来取代传统的外伸电极接触片,不仅结构简单,让整个车载充电器显得一体化,美观,而且弹性圈安装后可以和壳体近乎等高,不易受到损坏,工作可靠,产品的寿命长,另外弹性圈的使用还解决了无电极接触片型的车载充电器的通用性不强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可以在任意的汽车插座内使用并工作,通用性和实用性都很强。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其中连接头是导电材料制造的连接头。具有导电性的连接头可以直接与蓄电池的正极连接,来作为充电回路中的正极。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其中连接器是绝缘材料制造的连接器。连接器采用绝缘材料,以此当连接头导通正极,壳体导通负极时能阻碍两者的直接接触而产生短路。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其中壳体设有槽,槽绕壳体一周,壳体是导电材料制造的壳体。具有导电性的壳体是为了与蓄电池的负极连接,来作为充电回路中的负极,而槽的设置是为了便于弹性圈的安装,并且能充分减少安装后弹性圈的安装高度,增加车载充电器的美感并减少弹性圈的损坏。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其中弹性圈设有缺口,弹性圈是导电材料制造的弹性圈,弹性圈和槽相匹配,并安装在槽内。弹性圈设有缺口是为了便于其压缩并使其往圈心方向压缩,而能贴紧在壳体上,使壳体能和蓄电池负极充分连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的车载充电器外壳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车载充电器外壳的正视图。
图3为图2所示无车载充电器外壳的A—A的剖视图。
图4为图2所示车载充电器外壳的左视图。
图5为图2所示车载充电器外壳的右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参考图1—图5,车载充电器外壳,包括连接头1、连接器2、壳体3、充电头4和弹性圈5。其中连接头1、连接器2、壳体3和充电头4依次连接,其连接都使用螺纹连接,增加连接的牢固性。
连接头1采用导电材料制造,导电材料可以是金属或者合金,例如锂、银等,而连接器2采用绝缘材料制造,如塑料等。壳体3采用导电材料制造,可以是各种金属或者合金,例如铝,不锈钢等,壳体3上设置有槽31,槽31绕壳体1完整一周。另外,壳体1内部还能根据需要设置各种充电电路,而充电头4则可以安装各种常用的电子设备充电插口,如USB插口等,并把这些充电插口和充电电路连接。
弹性圈5也采用导电材料制作,同样可以使用各种金属或者合金制造,如不锈钢、铜等,弹性圈5大小和槽31相匹配,弹性圈5安装在壳体3的槽31内,即弹性圈5套装在壳体3上,弹性圈5和壳体3间留有一定的间隙,且安装后的弹性圈5略高于壳体3,弹性圈上5留有缺口51,因此弹性圈5安装后不占满整个槽,使得弹性圈5在受压缩时能紧贴在壳体3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长啸,未经陈长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30101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