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防眩光玻璃防眩效果检验测试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520303074.2 | 申请日: | 2015-05-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5015295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2-03 |
发明(设计)人: | 孙正凤;井娥林;温宏愿;窦如凤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 |
主分类号: | G01N21/958 | 分类号: | G01N21/95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25300***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眩光 玻璃 效果 检验 测试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防眩光玻璃防眩效果检验测试系统。
背景技术
防眩光组件可以用于高速公路或机场等对组件反射的眩光抑制有很高要求的场所。使用一种具有压纹结构的防眩光钢化玻璃进行封装,具有很好的防止眩光的效果。这就导致防眩光玻璃的检验与常规光伏材料的检验有所不同,特别是需要对防眩光玻璃的花纹结构进行检验和控制。但是现在还没有定量的测试设备对防眩光玻璃玻璃表面发光亮度进行来料检测。但是对于特定结构设计的防眩光玻璃而言,我们可以通过玻璃花纹结构的测试来间接地达到光学效果的测试。
但是由于光伏玻璃加工工艺的限制,玻璃上各花纹结构会有微小的的差别,这些微小的差别可能引起光学效果的很大的变化。例如花型的边长的变化引起的光学效果变化并不明显,但是由于花型角度的微小的变化引起的光学效果的变化则很明显。所以,单纯的用简单的测量仪器测试结构的尺寸来达到测试光学效果是行不通的。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通过防眩光玻璃花纹结构的测试来间接地达到光学效果的控制且不受到微小的花型结构的影响的检验测试系统。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防眩光玻璃防眩效果检验测试系统,包括普通光源、光学系统、图像采集器、图像处理设备,在所述光学系统以及图像采集器之间设有待检测的防眩光玻璃,所述普通光源置于测试系统的最前端,在其后依次为接收光源发出的光线并将其转换成照度均匀的光学系统,能接收光学系统的转换光线并处于物面位置的防眩光玻璃,接收透过防眩光玻璃的光线且处于像面位置的图像采集器以及与图像采集器数据连接的图像处理设备。
作为优选,所述的防眩光玻璃为具有聚光的作用的透明板型物体,且其上的花型结构为凸起的多边棱锥。
作为优选,所述光学系统包括透镜1以及透镜2,所述透镜1的像方焦点位置与透镜2的物方焦点位置重合,位于物面位置的防眩光玻璃与透镜2的像方焦点位置重合。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之处在于:这种防眩光玻璃防眩效果检验测试系统将玻璃对于防眩光效果的光学特性的测量,转变成对玻璃花纹结构的测量,并将立体结构尺寸的信息加载在光信息中,通过对成像图形的测试和比对,来达到测试防眩光学效果的目的,因而整体测试系统制作成本低,操作简单方便,测试结果易控制,且测试效率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光学系统图。
图2是光线透过玻璃花型的光线传播方向示意图。
图3是像面上的成像图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防眩光玻璃防眩效果检验测试系统包括光源、光学系统、图像采集器、图像处理设备,图像采集设备放置在像面处,使得在像面上的成像被图像采集设备采集到,并送至图像处理设备进行图像及数据的处理。
由于光源特别是热辐射光源,其辐射的光线均不是照度均匀的光线,若次光线照射在物面上,对会成像质量造成影响,从而影响测试结果。所以,要对光源辐射出来的光线对镜处理。如图1所示,将光源成像到透镜2的物焦面上,继续通过透镜2,会在物面上形成照度均匀的辐射,该光线照到物体上,会在像面形成成像图形。
如图2所示,防眩光玻璃是透明的版型物体,玻璃上的花型结构为凸起的多边棱锥,由于光线是从光滑面进入,结构面出,在该结构的作用下,对光线具有汇聚的作用。对于多边棱锥,如图3所示,光线从结构面射出时,会在每个棱锥面汇聚至一点,形成多角图形。
图像采集器位于像面处采集图像,并送至图像处理器进行图像处理和数据处理,并与标定参考值进行对比。若在公差范围内,则合格,否则为不合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未经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30307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高压锅排气阀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抑制黄冠梨果皮褐变的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