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生态湿地与多塘组合处理微污染水体的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520307520.7 | 申请日: | 2015-05-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4625442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9-09 |
发明(设计)人: | 张华;陈晓东;张帆;孙文章;单博;袁英兰 | 申请(专利权)人: | 沈阳环境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 |
代理公司: | 沈阳科威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1101 | 代理人: | 王勇 |
地址: | 110016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生态 湿地 组合 处理 污染 水体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处理微污染水体的系统,处理对象为污水厂尾水、河水等低浓度污染水体。
背景技术
传统意义上的氧化塘按照塘内的微生物类型、供氧方式和功能,可分为好氧塘、兼性塘、厌氧塘、曝气塘深度处理塘等。然而各类氧化塘在实际的污水处理工程应用过程中,存在抗冲击负荷能力低、工程占地面积大、污泥产生量少、除磷效果差,容易发生污水泄漏,产生二次污染,且水生植物容易受温度影响。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生态湿地与多塘组合处理微污染水体的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沿微污染水体的水流方向依次构建沉淀水塘、缓冲水塘、滞留水塘、功能表流湿地、稳定水塘、人工表流湿地;所说的功能表流湿地是一种人工湿地,是介于潜流湿地与表流湿地之间的一种人工湿地,它包括配水渠、净化床、出水渠、超越管,净化床自下而上依次是厚度为70cm的砾石层、厚度0.5-0.8米的填料层、种植土层20cm和水生植物;沉淀水塘,边缘浅水区的水深0.3-0.6米,中间深水区的水深1.2-2米;缓冲区水深为0.5米;滞留塘平均水深为0.8-1.8米;稳定塘平均水深为0.6-0.8米;表流湿地平均水深为0.3-0.6米。
依靠各功能区的沉淀、过滤、吸附、离子交换、植物吸收和微生物分解来实现对污染水体的高效净化。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积极效果是:人工湿地抗冲击能力强,除磷效果好,不产生二次污染。因此,塘系统与人工湿地复合处理水体,可以更好的发挥生态处理功能。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沿微污染水体的水流方向依次构建沉淀水塘1、缓冲水塘2、滞留水塘3、功能表流湿地4、稳定水塘5、人工表流湿地6;所说的功能表流湿地是一种人工湿地,是介于潜流湿地与表流湿地之间的一种人工湿地,它包括配水渠、净化床、出水渠、超越管,净化床自下而上依次是厚度为70cm的砾石层、厚度0.5-0.8米的填料层、种植土层20cm和水生植物。
(1)沉淀塘,属于厌氧区,主要利用自然沉淀作用,对水体中SS的有效去除,边缘浅水区,平均水深0.3-0.6米;中间深水区,平均水深1.2米-2米,边缘浅水区区域种植菖蒲、芦苇等水生植物;
(2)缓冲区,属于好氧区,通过大量密植水生植物,净化河水,是主要的净化区域,设计水深为0.5米,种植芦苇、菖蒲、鸢尾等水生植物;
(3)滞留塘,属于缺氧区,主要作用是实现缓冲区来水的反硝化作用,同时为湿地系统的鱼类提供冬季存活空间,平均水深为0.8-1.8米,周边浅水区域种植芦苇、香蒲、菖蒲;
(4)功能表流湿地,属于好氧区,主要的净化区域,铺设填料厚度0.5-0.8米,上层铺设种植土0.15-0.3米,密植芦苇、香蒲等水生植物;
(5)稳定塘,主要作用是通过沉淀、稳定前段处理后的出水,稳定塘平均水深为0.6-0.8米,周边浅水区域种植菖蒲、水葱、鸢尾、荷花、睡莲等植物;
(6)表流湿地,主要作用是体现塘系统生物多样性的作用,进一步净化、稳定水质,设计平均水深为0.3-0.6米,种植芦苇、香蒲、菖蒲、水葱、鸢尾、荷花、睡莲等多种水生植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沈阳环境科学研究院,未经沈阳环境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30752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应用于酸洗污泥的高效烘干机
- 下一篇:地埋式一体化玻璃钢污水处理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