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基于物联网的辐射源监测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520308402.8 | 申请日: | 2015-05-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4613411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9-02 |
发明(设计)人: | 王国庆;朱忠和;陈辉;周昌智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索思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T1/02 | 分类号: | G01T1/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25000 浙江省温州***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联网 辐射源 监测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辐射源监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物联网的辐射源监测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工业企业中的辐射源及射线装置也越来越多,辐射源不仅在核设施,而且在科研院校、医疗机构、地质和煤田勘探与开采、石油开采与炼油、公路与桥梁建设、机械制造与安装等各行各业都得到应用。
辐射性污染具有以下特点:辐射性污染无色、无味难以察觉,即以物质形态又以能量形式危害公众健康和破坏生态平衡于无形;而且,环境一旦被其污染将难以治理和恢复;同时,它具有社会敏感性,公众对辐射性具有异常恐惧感,一旦发现辐射性污染危害,极易引起社会不安,影响安定。
因此,对辐射源进行有效监测,防止发生辐射性污染事件,具有重要意义。现有技术中,辐射源的监测工作一直处于落后的人工监测阶段,具有监测效率极低的问题,如何有效提高辐射源监测效率,杜绝辐射源丢失和泄露,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基于物联网的辐射源监测系统,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基于物联网的辐射源监测系统,包括:分布设置在各个监测点的现场监测终端、传输网络和远程监测服务器;各个所述现场监测终端通过所述传输网络和所述远程监测服务器连接;
其中,所述现场监测终端包括辐射剂量率测量仪、视频采集设备、GPS定位器、控制器、现场报警器、通信接口和供电电源;所述处理器分别与所述辐射剂量率测量仪、所述视频采集设备、所述GPS定位器、所述现场报警器、所述通信接口和所述供电电源连接。
优选的,所述现场报警器为声光报警器。
优选的,所述供电电源为风能和太阳能一体式供电电源。
优选的,所述辐射剂量率测量仪包括G-M计数管和闪烁体探测器。
优选的,还所述现场监测终端还包括外壳;所述外壳为耐辐射、防潮、防腐蚀、防高温、防震动、防尘、防油污以及防爆的外壳。
优选的,所述传输网络包括有线传输网络和无线传输网络。
优选的,所述有线传输网络包括光纤网络或非对称数字用户线路ADSL网络;所述无线传输网络包括GPRS网络、3G网络或WIFI网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基于物联网的辐射源监测系统具有以下优点:
(1)现场监测终端联合采用辐射剂量率测量仪和视频采集设备,可全面对辐射源进行监测,再通过通信网络,使远程及时获知监测信息,有效提高监测效率;
(2)通信网络灵活采用有线或无线网络,具有基于物联网的辐射源监测系统易部署维护的优点;
(3)现场监测终端采用风能和太阳能联合发电的电源,具有能耗低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基于物联网的辐射源监测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结合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基于物联网的辐射源监测系统,包括:分布设置在各个监测点的现场监测终端、传输网络和远程监测服务器;各个现场监测终端通过传输网络和远程监测服务器连接;
其中,现场监测终端包括辐射剂量率测量仪、视频采集设备、GPS定位器、控制器、现场报警器、通信接口和供电电源;处理器分别与辐射剂量率测量仪、视频采集设备、GPS定位器、现场报警器、通信接口和供电电源连接。
实际应用中,现场报警器采用声光报警器。
供电电源为风能和太阳能一体式供电电源,从而有效降低现场监测终端的能耗,保证现场监测终端24小时持续不间断工作,同时避免工作人员频繁更换电池。
辐射剂量率测量仪包括G-M计数管和闪烁体探测器。其中,G-M计数管为盖革--米勒(Geiger--Muller)计数管,简称G--M计数管,是一种实用的核辐射探测器。G--M计数管属于气体计数器的探测器,其工作物质是气体,其功能是记录射线粒子的数量,但不能区别粒子的能量。闪烁体探测器为主要由闪烁体、光的收集部件和光电转换器件组成的辐射探测器。当粒子进入闪烁体时,闪烁体的原子或分子受激而产生荧光。
现场监测终端还包括外壳;外壳为耐辐射、防潮、防腐蚀、防高温、防震动、防尘、防油污以及防爆的外壳。从而有效延长监测终端的使用寿命,提高监测终端的工作可靠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索思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浙江索思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30840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