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并联射流溶气水发生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20308589.1 | 申请日: | 2015-05-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4607631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9-02 |
发明(设计)人: | 王月萍;程寒飞;徐云辉;吴天福;张鑫珩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冶华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中冶华天(安徽)节能环保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1/24 | 分类号: | C02F1/24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伟智信专利商标代理事务所 11325 | 代理人: | 张岱 |
地址: | 243005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并联 射流 水发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并联射流溶气水发生装置。
背景技术
气浮物化法处理相关工业废水和污水已经是很成熟的技术,而溶气水发生装置是气浮物化法固(悬浮物)、液分离的核心部分,溶气水发生装置性能越好则能使水中溶解更多的空气,当溶气水在常压下释放时,气体便以径向尺寸极小、肉眼难以分辩的超微气泡形式溢出水体,当气泡越细小、密度越大时溶气水呈乳白状,载负水中固体物质上浮的能力越强,固液分离越彻底。
目前,世界上应用较广的的浅层气浮和高速叶轮旋转自吸的涡凹式气浮都存在不同的缺陷,浅层气浮除了水泵还得使用空压机压气方可产生溶气水,这种方式溶气水中的气泡稳定时间短,所以只能靠大量投加凝聚剂,才能进行固、液分离,使处理成本上升。涡凹式气浮因主要靠涡轮高速旋转吸气,故日处理量极其有限,且易损件更换较频繁。
国内也有采用单射流法制造溶气水的设备,但因微气泡直径较大,所以气泡稳定时间一般在1~3分钟,如果超出此限,很难产生大量的微气泡。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固、液分离效果好,运行成本节约的并联射流溶气水发生装置。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并联射流溶气水发生装置,至少包括水泵,稳流罐以及设置在所述水泵和所述稳流罐之间的若干泵后水射器,各所述泵后水射器的进水口分别与所述分流管的支管相连,各所述泵后水射器的出水口分别与所述稳流罐相连,所述分流管的主管与所述水泵的出水端相连,其中N为整数,且N>1。
进一步地,还包括与所述稳流罐相连通的溶气水输送管、若干释放器,所述的溶气水输送管通过分流管与所述释放器相连。
本实用新型并联射流溶气水发生装置,仅需要设有一台水泵,相较于现有技术省去了空压机等耗能设备,可节约能源40%左右。同时,N只水射器同时工作利用负压吸气制成的溶气水呈浓稠乳白色状态,微气泡更加细密,稳定时间为6~10分钟,这种溶气水微气泡强制载负悬浮物的能力大大增强,污水净化处理的效果显著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并联射流溶气水发生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描述。
实施例1
本实施例并联射流溶气水发生装置,包括水泵,稳流罐以及设置在所述水泵和所述稳流罐之间的N只泵后水射器,各所述泵后水射器的进水口分别与所述分流管的支管相连,各所述泵后水射器的出水口分别与所述稳流罐相连,所述分流管的主管与所述水泵的出水端相连,其中N为整数,且N>1。
实施例2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并联射流溶气水发生装置,包括水泵、分流给水管、N只水射器、稳流灌、溶气水输送管、分流管、无堵塞释放器。在水泵1出水口后段进入稳流灌4前设置了一根分流给水管2,分流给水管2将水体分流给N只并联的水射器3,N只水射器3的进水口与分流给水器2为固定安装联接,水射器3的出水口与稳流灌4的进水口为固定安装联接,稳流灌4的出水口与溶气水输送管5固定安装联接,溶气水输送管5与分流管6固定安装联接、分流管6与无堵释放器7固定安装联接。工作时,水泵1抽吸水通过输水管送入分流给水管2,分流给水管2将水分流至N只水射器3,水体分别从N只水射器3喷射而出的同时吸入大量空气一起流入稳流灌4中,溶气水从稳流灌4中流出后进入溶气水输送管5、再流经分流管6、注入释放器7后进行释放,完成整个气水溶合过程。
本实用新型中耗能设备只有水泵,与现有技术相比节约了40%左右的能源;又因同时采用了N只水射器,吸气能力大大增强,空气与水混合溶解后形成十分密集的微气泡,微气泡细密且稳定时间长,微气泡作为载体强制性地将污水中的疏水性悬浮物载付上浮,实现固、液分离效果更加显著,具有广泛推广的实际应用价值。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所界定的保护范围为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冶华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中冶华天(安徽)节能环保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冶华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中冶华天(安徽)节能环保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30858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水杯型净水器
- 下一篇:二氧化硅无氧氯化酸萃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