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PM2.5的检测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20311931.3 | 申请日: | 2015-05-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4694598U | 公开(公告)日: | 2015-10-07 |
发明(设计)人: | 陈文革;董龙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15/06 | 分类号: | G01N15/06 |
代理公司: | 西安弘理专利事务所 61214 | 代理人: | 李娜 |
地址: | 710048***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pm2 检测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环境检测技术领域,涉及一种PM2.5的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环境的问题越来越关注。大气污染问题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而近年来PM2.5浓度高低是评价大气污染程度的关键性指标之一。PM2.5是指大气中空气动力学粒径小于2.5微米的气溶胶粒子,PM2.5虽然粒径很小,但是含有大量的有害、有毒物质,这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环境质量造成很大的影响。2012年2月,国务院同意发布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新增加了PM2.5浓度限值。2013年韦斯特和他的同事们在《环境研究通讯》(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发表了他们的研究论文,研究指出全世界每年因室外的有毒空气污染物细颗粒而死亡的人数达210万。2015年2月底,央视辞职记者柴静的报道《穹顶之下》更是深刻揭示了雾霾对人类生活的危害。由此可见,改善空气质量,快速、灵敏、准确的PM2.5浓度检测方法和监测装置就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国内外测定PM2.5的浓度都需要分两步走,即把PM2.5与较大的颗粒物分离;然后测定分离出来的PM2.5的重量。具体来说,PM2.5的检测方法主要由称重法、微振动天平法和β射线吸收法。称重法测量过程繁琐费时,不容易实现自动检测,测量灵敏度低,对检测人员专业知识要求高。微振动天平法和β射线吸收法可以实现自动测量,但是不能进行实时检测,仪器价格昂贵,体积比较大。β射线吸收法测量值往往高出微振动天平法的测量值,而且随着颗粒物浓度高低、成分以及环境湿度变化有较大差异,准确性不高。
由此可见,现有的PM2.5检测方法和监测装置普遍具有体积大、价格高、检测灵敏度低等缺点。为此,寻找一种简便、快捷、灵敏度适中的PM2.5检测装置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PM2.5的检测装置,解决了现有PM2.5检测装置体积大、检测方法复杂、检测灵敏度低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PM2.5的检测装置,包括壳体,壳体顶部设置有进风口,壳体内设置有检测部分,壳体外壁上设置有控制部分;
检测部分包括扬尘筒,扬尘筒与进风口连通,扬尘筒内设置有扬尘装置,扬尘筒上端设置有过滤装置,扬尘筒下端设置有检测箱,扬尘筒与检测箱之间设置有控制阀,壳体内还设置有机械手,机械手与控制阀连接,检测箱内设置有激光束传感器和光电转换管,激光束传感器与扬尘筒垂直设置,壳体内还设置有信号传输装置,激光束传感器和信号传输装置分别与光电转换管连接,信号传输装置与计算机或其他记录设备相连接;
控制部分包括控制面板,控制面板上设置有激光按钮、观察按钮、压气按钮、计数按钮、打印按钮,控制面板与电源开关连接,激光按钮与激光束传感器连接,压气按钮分别与扬尘装置和计数按钮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特点还在于,
其中壳体上设置有活动观察窗,观察按钮控制活动观察窗开闭。
其中过滤装置为聚四氟乙烯或者石英过滤膜。
其中信号传输装置的型号为YT-301。
其中扬尘装置为风扇或压缩机。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过滤装置,筛选出了所需检测的颗粒;通过设置扬尘筒,使进入检测箱的颗粒混合均匀,同时检测时进行扬尘处理,使颗粒更为分散,提高了激光检测的准确性;运用斯托克斯定律对检测到的信号进行处理,得到了不同粒径粉尘的大小和数量,从而获取PM2.5浓度的信息,具有检测灵敏度高,性能稳定的特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PM2.5的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采用本实用新型进行PM2.5检测的原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检测过程中电信号传入计算机后形成的粒度分布曲线。
图中,1.壳体,2.进风口,3.过滤装置,4.电源开关,5.控制面板,6.激光按钮,7.观察按钮,8.压气按钮,9.计数按钮,10.打印按钮,11.信号输出端,12.扬尘筒,13.检测箱,14.控制阀,15.激光束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本实用新型一种PM2.5的检测方法所采用的检测装置其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壳体1,壳体1顶部设置有进风口2,壳体1内设置有检测部分,壳体1外壁上设置有控制部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理工大学,未经西安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31193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